|
![]() ![]()
山顶高出云表,茫茫雾海,气象万千。御书楼矗立其间,上有康熙二年(1663年)玄烨亲题“滇黔锁钥”匾额。楼侧一庙,内供关索。黔人崇敬关羽,各地多关庙。传说中的关索,忠勇爱民,有功于黔,故亦庙食于此,且以其名名山。
关索岭的风光,令多少经由此地的人流连忘返。清入黄绍光《关索岭》诗咏:无数峰峦足底看,摩空曰月走双丸。南征自是开山手,万古风云护将坛清人黄宝鉴也咏《关索岭》:
![]()
关索岭即因关索而得名,是乌蒙山的支脉,位于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城东北面,临关索镇东街口,踞灞陵河西岸,关岭自治县即以此得名。关索岭周围百余里,南北横绝,北起六枝特区边沿,南临灞陵河断桥河边,长20余公里,主峰太子阁海拔1237米,山势峻伟,连绵起伏,势如长城,岭侧悬崖千尺,灞陵河流于下。自古以来为滇黔两省通道上的要隘。1936年黔滇公路通车,由东麓南绕至岭西腰部至县城。
祖祖辈辈生活在红土高原上的滇东北人常常引以自豪,可惜岭上的武侯会盟碑、武侯祠、英烈侯庙以及两块重修祠庙的记事碑至今已荡然无存。武侯祠和英烈侯庙的遗址在高原的冷风吹拂下显得更加沉寂;几块石碑,据说是1958年兴修水利时用于支砌涵洞,令人痛心疾首。留下的是荒烟漫草的古道,是古道上依稀可辨的马蹄印,是烽火台的断垣残壁和断垣残壁下偶尔可以捡到的锈迹斑斑的兵器残片。
相传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于公元225年(建兴三年)南征,将军关索曾率兵驻此,关索岭因此得名。徐霞客于公元1638年(明崇祯十一年)四月二十四徒步翻越关索岭,在其游记中写道:
![]()
关索岭四周古迹甚多。山上有明清两代留存的古驿道,全为块石砌就,宽二米左右,每级高十至二十厘米,被人畜踩得光亮,至今已有六百余年的历史,尚较为完好。驿道东上四十三盘达岭口,西下九盘进入县城。"太子廓"是关索岭的主峰,海拔1237米,位于关索岭口南侧,顶分三岔,雄伟险。相传八贤王南巡,与当地一女育有一子,是为太子,后因贤王索要太子,女子不从,并抱着太子躲入山顶洞中,贤王不慎引火烧山,致使母子二人葬身火海,人们便把生太子的地方称为"太子廓",躲太子的洞称"太子洞";后在山顶建阁,称"太子阁"。
1979年在太子阁遗址上建电视差转台,改建时发现古代楼阁简瓦、大砖和无数陶瓷残片,说明过去太子阁的建筑宏伟壮丽。有石阶小道至山顶,临其上,东可望晒甲、红岩,西可俯瞰县城风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