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福寺

弘福寺位于贵阳市西北的黔灵山上,距市中心约1.5公里。原寺中轴线上有山门殿、天王殿、观音殿、大雄宝殿、藏经楼;两旁有方丈苑、尊客寮、如意寮、厨仓、禅堂、云水堂、戒堂等,占地约12000平方米,楼台亭阁,庄严肃穆,道场兴盛,禅风大振,常住僧众多达百余人。赤松亲订《丛林清规八条》定为十方丛林,为贵州首刹。清乾隆四年(1739年)清延颁赠《大藏经》一部,计七千余册;清雍正特许开期传戒,民国期间曾为贵州佛教会所在地。民国十八年(1929年)果瑶法师于此创建贵州佛学院,曾任孙中山秘书之平刚曾在上讲学,学僧八十余人,为贵州培养了一批知识僧人。
弘福寺有三重建筑,大雄宝殿(正殿)、观音殿(中殿)、弥勒殿前(前殿),另配藏经楼、毗卢阁等。各殿阁朱墙碧瓦,恢宏巍峨,雕梁画栋,曲廊迂回,蔚为壮观。近年更于寺外扩建经塔,龙壁,并有石狮、石幢、铜宝鼎、铁鼎、钟鼓、幢幡宝盖、金字匾联等。设有法物流通处、素香斋、茶室;修复历任方丈灵骨塔十余座;新建贵州首座法华塔、开山祖师经念塔、九龙浴佛石壁、钟鼓楼、天王殿、藏经楼、地藏殿、禅堂、斋堂、僧寮、尊客寮、方丈苑、碑廊等。
登临弘福寺之盘山古道“九曲径”为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赤松祖师开辟,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咸丰五年(1855年)两度整修;新中国建立后,拓宽加固。全径383级,沿途有“古佛洞”、“洗钵池”、“灵官亭”等古迹;有“多行好事广积阴功”、“虎”、“黔南第一山”、“正法眼藏”等摩崖石刻。
入门两侧有钟鼓楼,铜钟重三千余斤,铸于明成化五年(1469年),原在城内大兴寺,1980年移此。弘福寺不仅殿楼林立,还间有“风尺亭”画廊、“月明池”、“生生泉”“望城台”等。
法华经塔
矗立于前山门外右前方,塔凡七级,高15米;奉藏《妙法莲华经》,塔六方,刻三十六佛及佛经摘录;塔后有建塔因缘功德碑。正对大门是九龙浴佛石壁,经传释迦牟尼佛诞生时,九龙吐水为之沐浴。
天王殿
供弥勒佛及护法四大天王,殿的南侧有地藏经碑刻,殿外侧两壁有巨幅绘画;二重殿为观音殿,奉三十二臂观世音,三十二手表菩萨三十二应身,大慈大悲,寻声救苦;后有韦陀菩萨,金刚怒目,手持宝杵;第三重殿为大雄宝殿,奉释迦尼牟尼、阿难、迦叶、文殊、普贤及十八罗汉,均贴真金;墙上有佛陀画传。玉佛殿玉佛为缅甸籍华尼宏慧法师请自仰光,释迦坐像高1.5米,宽1.2米,重900公斤,玉质优良,慈相庄严,并有弥勒、观音等玉雕十余尊。
“放生池”旁有“曲尺亭”和长廊,亭前有樱花,春来繁花似锦,长年风光旖旎。“双桂楼”前桂花绿荫如盖,入秋桂香四溢,令人流连忘返,楼前有联云:“一院桂荫疑有雨,四厢花影欲登楼”。大殿后有一高台,前立二碑,乃朱德、董必武游黔灵山诗碑,碑后石壁嵌有多块镌刻,撰者为乾隆初年云贵总督吴达菩、贵门州巡抚刘藻、赤松和尚等。
塔林
为弘福寺历代祖师及僧人、居士之灵骨安藏处,有名可考者计有赤松、瞿脉、参之、惺慧、光灿、弗云、湛然、柏青、心月、智明、慈云、觉崇。弘福寺前沿陡崖而下,为“九曲径”,系登寺捷径,有石级三百八十余步,乃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辟建,乾隆、咸丰年间各重修。沿径摩崖石刻无数,并有亭、殿筑于其间,“古佛洞”、“海螺亭”、“响石洞”、“洗钵池”等自然奇胜使人置身绿荫之中,俯级把玩,其乐无穷。明地理学者徐霞客也曾于“崇祯十一年戊寅岁(1638)四月十一日至贵州,游古佛洞。”下得“九曲径”,往北行,即“麒麟洞”,洞中乳悬垂,千姿百态,其一巨者坠地,形若麒麟,故名。洞内宽敞,洞前有泉,迄今已四百余年。此洞因蒋介石1942~1948年囚禁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两将军于此,声名大噪,至今游人不绝。
弘福寺7层塔
坐落在平壤市中心锦绣山和乙密台附近的高丽时期的石塔。塔是用经过打磨的花岗石做成的精致的六角形。塔高为5.35米,基座和塔身的宽度和高度逐层收缩,给人以舒畅的感觉。基座一边长1.29米,塔身为7层,屋顶很厚,但感觉很协调。弘福寺历代祖师塔。图右最大塔为弘福寺开山赤松祖师塔。

 

在线留言

友情链接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负责声明
  • ABOUT US
  • 环球导航网(worldtravelling)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