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花山位于宁明县驮龙镇的左江岸边,距县城约25公里,
花山壁画距南宁160公里的宁明县城,乘机动船从驮龙桥头上船,沿明江顺流而下,二小时可到达花山。花山整座峭崖画满了各种呈土红色的人像和物像。人像中有正面和侧面两种姿势。正面人像两手高举、两脚叉开成立马式。侧面人像两手平伸、两腿微蹲成跳跃式,既像练兵习武,又如狂舞欢歌。物像中有似马似狗的,有像藤牌、锣鼓、太阳的。画像中的人物线条粗犷,栩栩如生。正画人像中有佩刀剑的,有戴桂冠的,是这些人物中的头人或指挥者。其周围都有一群“小人物”朝着他,组成了一幅幅神情各![]() ![]()
壮族先民绘制这个大型的崖壁画用意是什么?一些专家学者经过实地考察后, 有说是祝捷庆功,有的说是欢庆丰收,还有说是操练或出猎什么的,说法不一。总之,目前仍是个迷。花山崖壁画不愧是壮族的艺术瑰宝。它那古朴粗犷的 花山壁画笔法和风格,那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人物神态,体现了古代壮族人民的审美情趣和高超的艺术水准。左江花山崖壁画就其分布之花山崖壁画广,作画地点之陡峭,画面之雄伟壮观,作画条件之艰险,都是国内外所罕见,在世界美术史上应享有崇高的地位。现在花崖壁画这一壮族艺术瑰宝已蜚声国内外。
花山整座峭崖画满了各种呈土红色的人像和物像。人像中有正面和侧面两种姿势。正面人像两手高举、两脚叉开成立马式。侧面人像两手平伸、两腿微蹲成跳跃式,既像练兵习武,又如狂舞欢歌。物像中有似马似狗的,有像藤牌、锣鼓、太阳的。资料记载画像中的人物线条粗犷,栩栩如生。正画人像中有佩刀剑的,有戴桂冠的,是这些人物中的头人或指挥者。其周围都有一群“小人物”朝着他,组成了一幅幅神情各异的画面。有关资料记载,花山壁画宽220米,高45米,人物图像1800多个,绘画年代在东汉以前,距今已有2000年以上的历史了,观瞻者无不击节赞叹:神奇啊,花山!
至今对于花山壁画的文化内涵,仁者见仁,智者
![]()
有学者把花山壁画作为医源于巫说的证据。认为它起初反映原始人的巫师祭水神与祈求生殖的生动场面,它是壮民祖先--骆越人的文化遗产。画面除人物外,还有狗、鸟、船、刀、剑、鼓等。其中心人物形象高大,占据画面中心地位,双手曲肘上举,两腿叉开,做蛙形,围绕着中心人物有数量众多的小人,半蹲式侧面,头形发式富有变化,场面宏大,画法朴实,蔚为壮观。画面中心人物蛙形人便是当时的巫师。他们举行这样庞大的祭祀是为了求水神保佑丰收和保佑繁衍旺盛。
有学者根据壮族古史传说、民族学、民俗学、社会学、民族心理素质、行为特征及图腾象征等方面研究,结合崖壁画群的画面造形,认为崖壁画中特大巨人应是壮族占史传说中擒雷屠龙、治理洪水创世纪的英雄人物布伯。波兰的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指出:“在面临危机的时候,巫术也可以通过使一个人或几个人成为权威或领导者的办法帮助把一个部落的人组织起来”所以
![]()
有学者认为:画上是骆越人祭祀水神的内容。骆越人很早就有自己的文字,有自己的崇拜仪式,从骆越文化和发现的文物中可以推测出岩画上的内容就是骆越人祭祀水神。所谓“骆”就是“鸟田”,是稻作文明;“越”是指青铜文明。“骆越”就是稻作文明之国,青铜文明之国。
2000多年前,生活在左右江流域的骆越人便发明了造船技术,最早的船是用木头做的鸟头船。可是人们乘船外出时,经常在水流湍急的地方沉船。久而久之,人们为保船只出行平安,便在这些容易发生危险事故的地方祭祀“水神”。由于那时还没有庙宇,所以才将祭祀时的动作及死去的人们画上去,并用红色标出来,用来召回河中的灵魂,以求生者行船平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