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梅关古称秦关,又称横浦关。坐落在南雄县城
![]()
关楼南北两面门楣嵌有石刻匾额,北门额书“南粤雄关”,南门额则是“岭南第一关”。梅关是历史上南来北往的重要驿道,也是兵家必争之地。梅关南北遍植梅树,每至寒冬,梅花盛开,香盈雪径。此处脚跨两省,游人可并赏粤赣两省风光。该景区的闻名之处,一是古关古道,二是古人古事,三是寒梅胜景。
梅岭为五岭(大庚岭、骑田岭、萌渚岭、都庞岭、越城岭)之一大庚岭东段,大庚岭横亘广东、江西两省之间,全长200多公里。梅岭海拨只有400多米,但它处于大庚岭之咽喉,地势险要。在秦朝以前,五岭之南属南蛮之地,被古王朝列为疆域之外,那时的岭南车马不通,人烟稀少。越王勾践的子孙汉将梅鋗,曾在此筑城据守,并在岭上广种梅树,因而得名。梅岭梅树众多。
![]()
梅关驿道
公元前214年,赵佗率秦军经过梅岭入粤,在岭口设
![]()
梅岭
相传是根据南迁越人首领梅绢的姓氏得来的。在战国时期,中原战乱不堪,大批越人迁往岭南,其中一支以梅绢为首的越人,翻山越岭来到大庚岭上,被眼前的岭南风光所吸引,决定在梅岭一带安营扎寨,他们发扬了越人勇敢顽强、刻苦坚韧的民族传统,艰苦创业,使这带迅速兴盛起来。因为梅绢是首率队的拓荒者,后来又因破秦有功而受项王封为十万户侯,因此人们就把这一带称之为梅岭。梅岭在岭南经济文化发展史上起了重要作用。梅岭
![]()
南岭第一关
梅岭居五岭之道,地跨赣粤两省。“其山延袤二百里,螺转九磴而上,山势峻险,磅礴高耸”、“形胜天堑,一夫当关,万夫莫敌”。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又称:梅岭“南扼交广,西拒湖湘,处江西上游,拊岭南之项背”,地理位置极为重要,是江西南面之“重险”,素为历代军事战略要地。 梅关被两峰夹峙,虎踞梅岭,如同一道城门将广东、江西隔开。南雄梅关历来是南北交通要通,也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史称南雄“居五岭之首,为江(西)、广(东)之冲”、“南北咽喉,京华屏障”。南雄的县名也与梅关有关,南雄乃南粤雄关,而雄关指的就是梅关。现存的关楼建于宋嘉佑年间,为砖石结构,古朴雄伟。明万因年间南雄知府蒋杰在关楼上立匾题刻,北面门额署着“南粤雄关”四字,南面门额则写着“岭南第一关”在关北侧,有一块高2.4米、宽1.4米的石碑。上刻“梅岭”两个楷书大字,每字约6平方尺,
![]()
梅岭设关始于秦朝。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其策略是对北方筑长城以防御匈奴,对南岭开山道筑三关,即横浦关、阳山关、湟鸡谷关,打开了沟通南北的三条孔道。横浦关就筑在梅岭顶上,因此梅关在秦时称横浦关也称秦关,后来横浦关为战争所毁。从汉至唐,梅岭只有岭之称,而无关之名。宋嘉佑年间建关楼后,南雄历代州、县均有修葺关楼,使梅岭关楼保存至今。汉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汉武帝刘彻出兵征诗南越。其中楼船将军杨仆率领的一路“山豫章、下横浦”,也是从梅岭这座关隘进入南粤的。平叛得胜后,留裨将庚胜兄弟守梅岭,并在岭北筑城,名庚将军城。后人为纪念庚胜,因他排行老大,故称梅岭为大庚岭。另有一说,因岭形似廪庚,遂名庚岭。今梅岭与大庚岭互用。秦汉以后,历经三国、两晋以至南北朝,梅岭南北,战争仍甚频繁,梅关日显重要。隋朝统一中国后,为确保南疆安全,于开皇十年(590年)设置大庚县,后废为镇。唐中宗神龙元年(705年)复大庚镇为县。1957年国务院将“大庚”改称为“大余”。
作为祖国统一象征的梅关,历经千年仍屹立在梅岭山隘口上。关楼以砖石结构,东西横卧,紧连山崖,坐北朝南,
![]()
海上丝(瓷)之路
隋唐以前,中国运销国外的商品,多以丝绸、茶叶为主。故从古都长安运往西方诸国之商道,有“丝绸之道”之称。隋炀帝时,由于大运河的开凿,从中原沿大运河南下经扬州、溯长江而入鄱阳湖,再逆赣江、章水而上,逾大庚岭而进入广东,然后顺浈水、北江到达广州,渐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又一条主要通道。到了唐代,由于经济得到空前发展,商业交往愈加频繁,广州成了全国对外贸易的大都会和重要港口。但从中原经江西通往岭南的陆路,仍是秦汉时期开拓的“新道”,因年久失修,“山道狭深,人苦峻极,故以载,则曾不容轨;以运,则负之以背”。为了适应南北经济交流和对外贸易发展的需要,开元四年(716年),唐玄宗颁旨内供奉张九龄督率民工凿修梅岭驿道。张九龄率民工
![]()
到了宋代,由于经济的迅速发展,通过梅关的漕粮和茶盐运输量激增,淳化元年(990年),宋太宗为确保岭南经赣江而达汴京通道的畅道,在大庚设置了南安军。嘉祐八年(1063年),又在梅岭驿道的隘口上修建关楼一座,并立石有曰:“梅关”。元明时期,尤以明代三保太监郑和七下西洋,海运事业空前发展,国际交往更为扩大。当时,前来我国朝贡或通商的除占城、暹罗、真腊、古里、爪哇、苏门签腊等东南亚的三十多个国家外,还有欧洲的荷兰、意大利等国家。他们带着珍珠、玳瑁、象牙、犀角以及狮子、孔雀等奇珍异物来到中国,多从这条通道进入中原。而当时我国出口的商品,除丝绸、茶叶外,景德镇瓷口器也作为重要商品,远销国外。位于梅岭脚下的大庚城,就成为当时江西瓷器、茶叶等商品出口的重要转运场所。在历代封建王朝的兴亡更替中,梅岭古驿道虽有过曲折和兴衰,但基本上繁荣昌盛的。“商贾如云,货物如雨,万足践履,冬无寒土”,就是当时盛极一时的实况。而梅岭南北的府城,亦随着商业交往的频繁而日趋发展。尤其是“乾隆初,海禁并撤,洋货对骈臻,四方贸迁,络绎不绝,南安府(今大余)当江广之冲,遂成一大都会”.“梅花之国” 梅岭驿道不仅是沟通南北政治经济的交通要冲,而且是驰名中外的风景胜地。
牡丹亭
![]()
牡丹亭坐落于古南安府(今大余县)衙后花园内。园内古木掩映,流水淙淙,花飞蝶舞;园中“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这美丽的景致,使得临川才子汤显祖两次逗留南安,驻足流连,心意拱动。在这里,他倾心着墨浪漫主义杰作《牡丹亭》(又名《杜丽娘还魂记》),讲述一个缠绵、凄婉的爱情故事:南安太守的女儿杜丽娘,初游牡丹亭后,少女的心扉顿然被撩拨起来,怀春的心思如春草般滋生蔓长起来,在梦里与理想中的情人柳梦梅相会,因情思得疾而逝。后托梦于柳梦梅。柳梦梅金榜题名钦点状元后,来到南安府丽娘家前,悲痛欲绝。顿然,裂棺开。柳梦梅抱着丽娘尸身环绕牡丹亭三圈,杜丽娘还魂复生,有情人终成眷属。文因景颂,景因文传。充满“千般爱惜,万种温存”的《牡丹亭》使汤显祖赢得“东方莎士比亚”的美誉,南安牡丹亭更是因此名播四海,其声誉不亚于滕王阁和黄鹤楼.“光照临川笔,春分庚岭梅”。牡丹亭以其独有的魅力,令代代文人墨客魂牵梦绕。途经大庚岭南北的文人骚客,无不来此寻幽探胜,留下佳词丽句,至少南安府志和大余县志记有不少关于牡丹亭的感怀诗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