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黄埔军校旧址位于中国广州市黄埔区长洲岛内,原为
![]()
黄埔军校大部分建筑物于1938年被日军飞机炸毁。1965年,做了一次较大修缮,基本恢复原貌。1984年,建立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1996年,广州市政府按国家文物局批复的“原位、原尺度、原面貌”原则重建,6月16日奠基,11月12日落成,面积10,600平方米,复原了孙中山、廖仲恺、周恩来及教授、教练、管理、军需、军医各部的办公室和课室、师生的饭堂、寝室等.1995年
![]()
黄埔军校校本部是一座日字形的二层砖木结构、三路四进、回廊相通的楼房。军校创办时在原陆军小学堂祠堂式大门前面增建欧陆式大门。中山故居即“史迹陈列室”,原为清朝广东海关黄埔分关的旧址,称为学海楼。砖瓦混凝土混合结构两层,建筑面积805平方米,1952年重修。其中陈列有伴随聂荣臻数
![]()
东征烈士墓园座落在军校西南的平冈,是1925年广东革命政府为纪念因讨伐陈炯明等叛军而阵亡将士修建的,安葬有国共两党516位烈士遗体,面积5万多平方米,1926年6月落成。墓园前有1928年修建的东征阵亡烈士纪念坊,是一座凯旋门式建筑,上覆民族特色的琉璃瓦。1936年在墓园正门增建东征阵亡烈士纪功坊和码头,有“小黄花岗”之称。纪念坊后由墓道、墓冢、纪功坊、入伍生墓碑群构成长数百米的中轴线,墓冢东侧有蔡光举烈士墓,西侧有17位出身军校的将校墓。墓园于1984年修缮,1991年新建了“东征史迹陈列室”。北伐纪念碑矗立在长洲岛平岗,
![]()
黄埔军校旧址大门坐南向北,面临珠江,在牌坊门额上书有白底黑字的“陆军军官学校”横匾,是国民党元老谭延闿的手笔。门前有两个哨岗,后面的两间房子是卫兵室。大门内正面有一幢走马楼,称为校本部。校本部是一座岭南祠堂式四合院建筑,两层砖木结构,三路四进,即三条主要通道,四排房舍。在南北走向的中轴线东西两侧,房舍排列的形式一致,相互对称。四排房子之间以走廊连通,四周有围墙,建筑面积1060平方米。
全校自总理、校长、党代表之下,设政治、教授、教练、管理、军需、军医六部,机构总数约40个,还设有学员宿舍、饭堂、展览室等。但1938年在抗日战争中,遭日本战机炸毁。1
![]()
1930年在纪念碑顶上竖立孙中山铜像。纪念碑的造型独具匠心,利用两边交叉而上的阶梯及铜像,构成“文”字,暗含了孙文的意思。碑座正面刻有军校校训“亲爱精诚”四个大字。碑座底层7级,上层5级,中间隔有较长的平级将其截然分开。7级代表军校在此办了7期,5级则代表军校师生共参加了五次战役;也指军校在长洲岛办了7期,在外地办了5期,中国大陆共办了12期。纪念碑身正面刻有“孙总理纪念碑”六个隶体大字,为胡汉民的笔迹。东面刻有孙中山弥留之际呼唤的七字“和平、奋斗、救中国”。
![]()
孙中山铜像身穿西服、左手叉腰、右手前伸、面向大众、神采奕奕,高2.6米,重逾2000斤,是先生当年的日本好友梅屋庄吉出资,牧田祥哉敬作,筱原金作工场铸造。从山底到山顶的阶梯所在的山壁用石材装饰,表面镶有校训“亲爱精诚”四个大字。其铜像,与广州中山大学、南京中山陵和澳门孙中山纪念馆的孙中山铜像一致。在中国,一般的纪念碑多是坐北朝南,但该纪念碑却坐南朝北,隐含着孙中山北定中原、统一中国的遗愿。校园南面,有教思亭和北伐纪念碑。纪念碑高7米多,为纪念1929年北伐中阵亡的将士而建。此外还有中山公园、仲恺公园、黄埔公园(又称中正公园)、济深公园;张之洞倡建的大坡地炮台、白鹤岗炮台;中国海军的黄埔军港等景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