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戴云山自然保护区建立于1985年,是福建省最早建立的
![]()
戴云山自然保护区成立于1985年,2005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地处戴云山脉主体部分德化县境内,东经118º05´22"-118º20´15",北纬25º38´07"-25º43´40",主峰海拔1856米,为闽中最高山峰,素有“闽中屋脊”之称,总面积13472.4公顷,区内森林覆盖率达93.4%。其主要保护对象是东南沿海典型的山地森林生态系统,重点保护对象是我国大陆分布最南端、面积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原生性黄山松群落;重要的昆虫和植物模式标本产地;兰科植物资源以及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濒危动植物物种。
戴云山自然保护区[福建-泉州]位于德化县赤水镇,
![]()
保护区内古木参天,保持着原始森林的风貌。春天,百花姹紫嫣红,五彩缤纷;夏天,翠绿的阔叶树伴着轻柔的枝条,舞影婆娑,清凉的风使人心旷神怡;秋天,林木盛装迎宾,红树黄花,漫天轻扬,多情的风,使人乐而忘返;冬天,雪花飞舞,银装素裹,成了冰雪的世界。
由于生态资源保护良好,戴云山也成了动物的王国,区内飞禽走兽无数,猕猴、苏门羚、白鹭、山獐等野生动物,时常成群结队穿行于山林之中。推荐用名有“戴云叠翠”、“戴云浴日”。戴云山自然保护区自然条件优越,生物多样性丰富。戴云山是我国东南沿海重要的生物多样性基因库、水源涵养区、生态安全屏障和珍稀野生动植物的生物安全岛屿,对于我国东南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安全保障、水源涵养、调节气候、净化空气、科研教学实习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戴云山,又名迎雪山,海拔1856米,雄奇险峻,
![]()
戴云寺在德化县赤水戴云村。史载,远在南北朝,就有僧到此开基建寺。唐时,泉州开元寺僧袒膊(名知亮)仰慕钟灵毓秀的戴云山,常自言曰:“身在紫云,显在戴云。”大中十二年(858年),他逝世后,徒弟将其遗体运往戴云山寺,塑像来祀,后其师慈感亦在此坐化。两位僧人同被崇奉为戴云寺的始祖。该寺始建于五代后梁开平二年(908年),宋端拱二年(989年)僧怀整重建。今寺宇附近尚存有南来淳祜四年(1244年)建的石板桥
![]()
戴云山自然保护区有高等植物2000多种,其中珍稀濒危或特有植物物种115种。戴云山自然保护区陆生脊椎动物400多种,其中有云豹、黄腹角雉、蟒蛇等3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二级保护动物有穿山甲、白鹇、大灵猫、黑熊、企猫、苏门羚等36种。
云豹
体长70~106厘米,尾长70~90厘米,肩高60~80厘米,体重雄性约23千克,雌性约16千克。云豹有较短而粗的四肢,几乎与身体一样长而且很粗的尾巴。头部略圆,突出的口鼻,
![]()
黄腹角雉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外形特征:全长约50(雌)~65(雄)厘米。雄鸟上体栗褐色,满布具黑缘的淡黄色圆斑。头顶黑色,具黑色与栗红色羽冠。飞羽黑褐带棕黄斑。下体几纯棕黄,因腹部羽毛呈皮黄色,故名“黄腹角雉”。脸部裸皮朱红色;有翠蓝色及朱红色组成的艳丽肉裙及翠蓝色肉角,于发情时向雌鸟展示。雌鸟通体大都棕褐色,密布黑、棕黄及白色细纹,上体散有黑斑,下体多有白斑。
蟒蛇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特征:蟒蛇的主要特征是体形粗大而长,是世界上最大的较原始的蛇类,具有腰带和后肢的痕迹。在雄蛇的肛门附近具有后肢退化的明显角质距,但雌蛇较为退化,很容易被忽略。另外,它有成对发达的肺,较高等的蛇类却只有1个或1个退化肺。蟒蛇的体表花纹非常美丽,对称排列成云豹状的大片花斑,斑边周围有黑色或白色斑点。体鳞光滑,背面呈浅黄、灰褐或棕褐色,体后部的斑块很不规则。蟒蛇头小呈黑色,眼背及眼下有一黑斑,喉下黄白色,腹鳞无明显分化。尾短而粗,具有很强的缠绕性和攻击性。
穿山甲
![]()
(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形态特征:地栖性哺乳动物。体形狭长,全身有鳞甲,四肢粗短,尾扁平而长,背面略隆起。成体身长50~100厘 米,尾长10~30厘米。体重1.5~3公斤。不同个体的体重和身长差异极大。头呈圆锥状,眼小,吻尖。舌长,无齿。耳不发达。足具5趾,并有强爪;前足爪长,尤以中间第3爪特长,后足爪较短小。全身鳞甲如瓦状。自额顶部至背、四肢外侧、尾背腹面都有。鳞甲从背脊中央向两侧排列,呈纵列状。鳞片呈黑褐色。鳞有三种形状:背鳞成阔的菱形,鳞基有纵纹,边缘光滑。纵纹条数不一,随鳞 戴云山自然保护区
片大小而定。腹侧、前肢近腹部内侧和后肢鳞片成盾状,中央有龙骨状突起,鳞基也有纵纹。尾侧鳞成折合状。鳞片之间杂有硬毛。两颊、眼、耳以及颈腹部、四肢外侧、尾基都生有长的白色和棕黄色稀疏的硬毛。绒毛极少。成体两相邻鳞片基部毛相合,似成束状。雌体有乳头2对。
白鹇
(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形态特征:大型鸡类。雄鸟全长100~119厘米,雌鸟58~67厘米。白鹇雌雄异色。雄鸟头上的长冠和下体全部纯 辉蓝黑色,带金属光泽。脸部裸露皮肤呈红色。颈、背、翅均为白色带“V”形黑纹。中央尾羽为白色,两侧带黑纹。跗跖部为红色。雄鸟上体和两翅白色,密布黑纹。羽冠和下体都是灰蓝色。尾长,中央尾羽近纯白色,外侧尾羽具黑色波纹,大多数亚种的外侧尾羽亦白,染以黑纹。头的裸出部分和脚为赤红色;嘴浅绿色;眼棕褐色。雌鸟上体以及翅、尾等概橄榄棕色;下体灰褐沾棕,自下胸以次,各羽均具暗褐色细斑它在林中疾走时,从远处望去,很象披着白色长“斗蓬”,被风吹开露出灰蓝色的内衣。眼裸出部分赤红,脚亦红色,鲜艳显眼。雌鸟全身棕褐色,枕部具黑色羽冠,羽冠近黑色。
大灵猫
![]()
(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形态特征:大灵猫的体形较大,身体细长,额部相对较宽,吻部略尖。体长65-85厘米,最长可达100厘米,尾长3 0-48厘米,体重6-11千克。体毛主要为灰黄褐色,头、额、唇呈灰白色,体侧分布着黑色斑点,背部的中央有一条竖立起来的黑色鬣毛,呈纵纹形直达尾巴的基部,两侧自背的中部起各有一条白色细纹。颈侧至前肩各有三条黑色横纹,其间夹有两条白色横纹,均呈波浪状。胸部和腹部为浅灰色。四肢较短,呈黑褐色。尾巴的长度超过体长的一半,基部有1个黄白色的环,其后为4条黑色的宽环和4条黄白色的狭环相间排列,末端为黑色,所以俗名“九节狸”。 大灵猫的雄兽在睾丸与阴茎之间,雌兽在肛门下面的会阴部附近都有一对发达的囊状芳香腺,雄兽开启的香囊呈梨形,囊内壁的前部有一条纵嵴,两侧有3-4条皱褶,后部每侧有两个又深又大的凹陷,内壁生有短的茸毛;雌兽开启的的香囊大多呈方形,内壁的正中仅有一条凹沟,两侧各有一条浅沟。香囊中缝的开口处能分泌出油液状的灵猫香,起着动物外激素的作用。其实这种分泌物十分恶臭,当发现敌害时,就将这种带有臭气的物质喷射出来迷惑对方,这个御敌的方法非常有效,往往可以使来犯者当即转身离去,自己则趁机逃到树上躲藏起来。灵猫香经过人工精炼、稀释后,可以制成具有奇异的香味的定香剂。
黑熊
![]()
(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形态特征:黑熊也被人称之为月熊、喜马拉雅熊或藏熊,而在中国,它们也被称为狗熊、熊瞎子或狗驼子。黑熊的体型只能算中等,头至躯干约120-180cm高,母熊的体型比较小,可能只有公熊的一半。黑熊的体毛粗密,一般为黑色(也有棕色)。胸前有一块很明显的白色或黄白色的月牙形斑纹,因此也被人称为月熊(Moonbear)。不过这块斑纹的大小和形状在不同个体之间有很大的差异,有的可能只是一条挺细的线,有的则是好大一块三角斑。黑熊的头部又宽又圆,顶着两只圆圆的大耳朵,形状颇似米老鼠。它们的眼睛比较小,但有彩色视觉,这样它们就能分辨出水果和坚果的不同了。黑熊的口鼻又窄又长,呈淡棕色,下巴则呈白色。黑熊的毛虽不太长,头部两侧却长有长长的鬃毛,让它们的大脸更加宽大。黑熊以4只脚掌着地行走,属跖行类动物。它们的四肢粗壮有力,脚掌硕大,尤其是前掌。脚掌上生有五个长着尖利爪钩的脚趾,但它们的爪钩不能收回。另外,和其他熊科动物一样,它们的尾巴也很短。
苏门羚
(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形态特征:为中型兽类,体重约100-120kg,体长140-170cm,肩高85-95cm,尾长9-11cm。头部似羊也似牛,但头面部略短,耳宽大;颈背具长角,角微向后曲、圆形,角基部具有轮状横纹,角尖光滑而尖锐,雄兽角较大。身体大部棕黑,背脊有黑色条纹。体毛较粗硬,毛色较深,以黑为主,杂有灰褐色毛。四肢长,略带红棕色。从头部形状可与近缘种相分开。足蹄短钝结实。粪便呈散堆状,每次排10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