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源洞景区

桃源洞,俗名小桃源,位于苍屏峰的北麓,它深藏在一个四面高峰环立的谷地里,极具东晋诗人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武陵桃源意境,历代多被隐者视为“避秦”的理想佳境。这里四面环山东临玉版峰,南连苍屏峰,西依天壶峰,北接三仰峰,恬静幽雅,翠竹丛生,桃林片片,以风光近武陵桃源而得名。
桃源洞深藏武夷山中,欲达其间,必须循苍屏峰与北廊岩之间的松鼠涧旁小径行约一里多路,便有一堆乱石截断了谷口,小涧也骤然消失,只听得石下铮琮有声,似乎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然而,只要再柱前走几步,就可看到巨石相倚的小洞口。小洞极狭小,仅容一人通过。穿过小洞,小涧奔腾而出。跨过横架洞上的石桥,几经曲折,辗转而入,迎面有一石门,借着门内射出的一缕幽光,隐约可见石门两旁的一副石刻对联:“喜无樵子复观弈,怕有渔郎来问津、”相传这副对联,是一隐士根据仙凡曾在此对拜,樵子战败仙翁的故事而写的。
进入石门,豁然开朗,但见群峦环绕,田畴平旷,屋舍严然,桃园、石池、竹林、流泉,引人入胜。若逢春日来此游览,桃花盛开,灿若云霞,仿佛是陶渊明笔下的武陵源。靠洞北边的两幢古老的屋舍,是桃源庵和开源堂的旧址。屋旁斜倚着一块岩石,名金砖石。从岩跨里涌出的一股山泉,叫金砖泉。清亮的泉水,绕过屋舍,注入田间,在爬满青藤的寿批石旁,蓄成厂一口水池。池边的石盘纤尘不染,正是品茗小鼓的雅处。近年开源堂已修复,大殿上供奉老子,有一幅对联.气象奇特,伊若天书,游人望之愕然,该联属道家关于养生修炼之说。
进入这个景区,由六曲北岸的苍屏峰下,循一条山涧进入深谷,约一里许,一堆巨大乱石截断了谷口,小涧骤然消失,只有涧水的淙淙声尚萦耳际,似乎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但留意细察,这是一处大型的崩塌堆积,有一个仅容一人侧身而入的洞穴。进入洞内,迂回曲折而又漆黑,必须摸索着行进。行进百余步,出洞口又有石砌洞口,门额镌“桃源洞”三字,门有对联道“怕有鱼郎来问津,喜无樵子复观棋”。读来意趣盎然。步入石门,眼前豁然开朗,真是“柳暗花明又一村”:但见四面青峰环绕中,出现一片20余万平方米平坦谷地,其间荷池荡波,鱼游荷底,桃红李白,松荫竹影,道院房舍错落山麓林间。举目四面远眺,奇峰四合,南隔苍屏,北倚天壶,东耸玉版,西睹三仰北廊,诸峰把“洞”围困得严严实实,像是着意要将此地与人世隔开,成为“世外桃源”。
谷地里环境既已幽深,且还有许多殊异景观,其中有:金砖石、金砖泉。金砖石是一块巨大的呈长方形岩石,它斜插于乱石磊岩之间,欲倒不倒,望之有种神秘感,山民称为仙人金砖。金砖石下日夜奔涌出甘洌纯美的金砖泉,又名高泉,泉旁勒刻有“高山流水”崖刻;寿桃石,形如蟠桃,石上有清道光武显将军徐庆超题刻的“寿”字,字迹苍劲浑厚;问津石,俨如一张硕大石屏风,上刻“问津石”和“云石堂”岩刻2幅;老子像岩雕,像高16米,宽11米,厚10米,它是由整座岩体雕成,高大的身躯与周围山峦、林木浑然一体。除此还有开源道观,清初时建,古朴秀雅。观前宝鼎峙立,香烟缭绕,它与观堂相衬,真是一方清净迹场。
桃源洞景区整个自然环境与景观十分融洽,幽雅而恬静。宋末名臣谢枋得遁世隐居时,曾题诗留景道:“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是一年春;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鱼郎来问津”.桃源洞道观位于武夷山六曲畔内,此地穷极幽深,石崖相倚成门,复履婉转而入,石桥下溪涧流水,内忽平旷,日月放生潭布列洞口,四面环山,桃林片片;田畴可一、二十亩,彷如陶渊明笔下世外桃源。
桃源洞道观创建于唐朝天宝年间(742-756年),是时武夷山仙灵之说吸引大批高士来此隐居修炼。会稽女冠孔氏、庄氏、叶氏(后人称三皇元君)结伴来武夷修炼,后皆结茅于桃源洞,并开发成一方避世隐居的乐土,桃树成林。宋儒陈石堂、高士吴正理也曾居此炼养著述,道教南宗五祖白玉蟾真人也隐居桃源炼丹。元朝时扩建刘文简祠、三元庵,主奉三官大帝、刘文简公等神像。明朝,桃源洞道观已远近闻名,是武夷山主要道观之一。当时修建了三清殿、三皇元君殿、三官殿、真武殿、娘娘殿、功德祠等殿堂,殿堂占地面积有二千多平方米,修真高道多选此地居之;明吴拭《小桃源洞访道人》诗云∶「……,穷源有古村,二三避世客;避世非避秦,栖心炼精魄;春田自耕割,衣食无需索;风动棕花落,雨过药苗摘。」道观经过清朝衰微破落,已有多处殿堂倒塌。1995年7月桃源洞道观和武夷山景区筹集资金刻制了世界目前最大老君岩雕,并于1996年3月4日举行盛大开光大典,海内外信众三千多人参加了开光盛典。老君圣像高十六米,宽十一米,厚十米;造像逼真庄严,神态和蔼可亲,线条畅然,洒脱自在,超然物外。
桃源洞
位于棠岭之南,背倚三仰峰。四周山岩环抱,中间谷地平衍,田庐幽邃,人迹罕至,古人避世于此,恍若陶潜笔下的武陵源,故名。景点内有石洞,相传唐末出家的扣冰古佛曾栖止洞内。(此景点不同于天游景区的“小桃源”)
象 峰
位于小仰峰后,是武夷山有名的九十九岩之一,山体酷似林中之巨象。近峰有紫崖,清朝僧人超朗构建“云门庵”于此,已废。
寿桃石
位于问津石的右侧,岩体下部鼓胀,上方尖削,形如蟠桃,山民喜吉祥之兆,称为寿桃石。清道光十二年(1832),广东籍武显将军徐庆超题“寿”字于岩上,正楷阳刻,意为向太上老君敬献蟠桃,祝信徒阳寿长久。
三隐台
在小仰峰之右,孤岩顶部略平如台。明万历年间道士黄合贤在台上构建知白庵,明末道人张蚩蚩居此,后毁于兵燹。清顺治十七年(1660)道士虞善长重建,崇安县令韩士望在重建的庵楼上题匾“仰云庵”。庵右又有原在明万年间创建的仰云庵,清代道士王文宗重修,均已废。
小仰峰
形体酷似大仰峰、二仰峰,尾随二峰之后而昂首向东。峰峦之前陡立着老君岩,山态恍如趺坐之老子,岩下有马鞍石,岩势起伏如鞍鞯。明代隐居于杜国岩的儒士吴正理(字竹窗)卒后葬于峰麓。
碧霄洞
二仰峰之半腰有一处狭长的凹陷之处,由峰腰循势而进,蹑经4米长的栈道,通过两道石门,即可到达这一巨大的岩洞。洞深20米,高宽各为15米。洞口勒字“武夷最高处”,清朝董天工诗句云:“武夷何处高,碧霄近河汉。”洞口下方有碧霄道院,清初已废圮,今留墙垣遗址。
二仰峰
峰顶尖削东顾,如欲追随形似领头骏马的大仰峰而奋力东奔。
三仰峰
为武夷山著名的三十六峰之一,可由小桃源之畔的山径迂回而达,为武夷山风景名胜区的最高峰,海拔717.7米。奇峰三叠,朝东翘升,向西倾斜,犹如巨石三片,斜插碧霄;又若旌旗招展,骏马呼啸,将帅东征,万山欢腾。富有动感的单面山群体,令人惊叹不已。
日月塘
位于开源堂前。金砖泉灌溉道观前面的田畦、果圃后汇入小池。池水清澈明亮,昼映旭日,夜摄月辉,山民美称小池为“日月塘”。并在池畔小石上勒刻篆书“日月塘”三字。
老子岩雕
位于寿桃石的右侧,依岩雕琢,坐像与周围山峦、树林浑然一体,面对开源道观,神态端庄和蔼。像高16米,宽11米,厚10米,是世界最大的老子岩雕之一。岩雕的台阶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有八阶石级,象征道教八卦文化;第二层次有三十六阶石级,寓意秀丽的三十六峰。
问津石
面向开源堂,俨如开源堂道观的屏风。上刻“问津石”三字。又镌刻有明代退隐于云窝的原兵部侍郎陈省的篆书“云石堂”三字。
金砖石
位于原建的石堂寺之侧,寺旁有一块苍石斜插兀立于乱石磊岩之间,山民称为金砖石,传说石罅中曾有铜佛一尊,极其珍贵,可见而不可取,但今已不见此佛像。金砖石下日夜奔涌出甘洌纯美的金砖泉,又名高泉,清泉绕寺,曲曲折折地流经岩下,潺潺注入田间,岩上勒刻“高山流水”。

 

在线留言

友情链接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负责声明
  • ABOUT US
  • 环球导航网(worldtravelling)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