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帘洞景区

水帘洞,又名唐曜洞天,位于武夷山风景区背面,面积约为17平方公里,是武夷山最大的景区。水帘洞高宽约100多米,洞前有两股清泉,从100多米高的岩顶飞泻而下,集成一泓深渊,渊水绿得深沉,似乎有神龙居中,故叫做神龙池。洞内崖壁上刻有“今古晴窗终日雨,春秋花月一帘珠”,水帘洞的水帘最宽时足有一仗二左右。水帘洞景点有:鹰嘴岩、天车架遗址、燕子峰、青狮岩、弥陀岩、清源岩、莲花峰、刘官寨等。在天心岩之北1公里处,似斜覆的飞檐,崖内轩爽敞亮,有三祀祠,奉祀宋朝大儒刘子恽(朱熹老师)、朱熹、刘珙。洞前有两道流淌的清泉,从100多米高的崖顶飘洒而下,宛若珠帘,散落在崖下浴龙池中,人称"赤壁千寻睛疑雨,明珠万颗画垂帘."水帘知丈垂丹壑,睛雪长年舞翠檐。《武夷山志》称其为山中最胜之境。徐霞客称其:危崖千仞,上突下嵌,泉从岩顶堕下,岩既雄旷,泉亦高散,千条万缕,悬空倾泻,亦大观也.洞内岩壁上有许多摩崖石刻,篆书「活源」二字,尤为引人注目。
牛栏坑
位于章堂涧与九龙窠之间。为武夷山风景区三条重要沟谷之一。它虽不及章堂涧和九龙窠幽深,但在地貌上给地学科学留下有意义的一页。牛栏坑与章堂涧本是平行的东西向河流,由于章堂涧水量大、侵蚀强、切割深,其受南北向断裂构造控制而发育的支流---流香涧溯源侵蚀较快,终于切穿了章堂涧与牛栏坑之间的分水岭,以致牛栏坑的中、上游在天心岩附近以上被流香涧袭夺过去,归属章堂涧水系。地学上称这种现象叫“河流袭夺”。流香涧被称为袭夺河,牛栏坑叫被夺河,二者交接处形成不自然的直角转弯,地貌上叫袭夺湾。牛栏坑下流成了无源之河,称为断头河。这种地貌现象的存在,说明这里的河流在其自然发展过程中,曾经发生过强者吞并弱者的现象,在地学科学上具有重要意义。牛栏坑涧谷土质肥沃、日照较短,为茶树生长提供了佳好环境,是武夷岩茶的重要产区之一。沿涧有石砌磴道,原是通往天心岩的重要通道。1993年修通马子坑到天心的公路后,这里行人渐少。涧谷南侧为杜辖岩北壁,壁涧有“虎”、“寿”等摩崖石刻。另有方志敏领导的红十军第二次入闽时题刻的“红军经过此山”等。
流香涧
位于天心峰的北麓。武夷山北的这条涧水从三仰峰北谷发源,流势一反常规,不循其他涧水自西往东的通常流向奔向峡口,最后汇于崇阳溪,而是流向西北后再倒流回山,故原名倒水坑。坑水经玉柱峰下汇合于章堂涧,直趋里许,与水帘洞之瀑水合流,绕霞宾岩过石门至鸡母林,又合黄龙溪出赤石下大溪。涧旁苍石丹崖壁立,曲折蜿蜒,行如深巷中,约五六公里,青藤垂蔓,幽草丛生,其间点缀着一丛丛的山蕙、石蒲、涧兰。落英漂洒,香逐涧水,幽香扑鼻,令人陶醉,大有“一入清凉境,三伏炎全消”的感受。明朝诗人徐渤游历此地之时乐而将此涧改名为流香涧。清人释如痴更赞之曰:“涧为群峰所夹,广可千笏,长千尺,芳兰间发,麋鹿同途。水有断涧之声,壑无漏云之隙。此行者,仿佛天门设于平地。”
玉柱峰
武夷山著名的三十六峰之一。为扼守清凉峡口的山峰,高数百米。峰岩呈圆柱形,酷似擎天玉柱。峰侧另有一座小峰。峰上耸立着一片向前倾斜的巨石,就像农夫戴着一顶帽檐很大的斗笠。相传这片巨石是从远方飞来的,故名飞来峰。
清凉峡
位于流香涧的北折方向,约长一公里。岩峡幽深曲折,凉气爽人。沿着峡谷开辟的石径两旁,危崖夹峙耸立。顶石犬牙交错,岩隙天光一线,岩溜时时滴入涧中,丁丁作响,悦耳动听。炎夏游此,只觉得凉风习习,寒气袭人,俨然一方清凉世界。
慧苑岩
为武夷山著名的九十九岩之一。过鹰嘴岩西行可抵岩下,全岩松竹环翠,山麓遍栽武夷岩茶名丛。折向南行,进入清凉峡,便可与天心景区的流香涧相通。
鹰嘴岩
为武夷山著名的三十六峰之一。过天车架,涉马齿桥,沿章堂涧的涧北小径而游,即见此处奇岩。峰岩雄伟娇健,巍然特立,酷似兀立于群峰中的雄鹰躯体。岩体黝黑,向西斜倾。昂向东面的岩顶稍向下方弯曲成钩,恰似鹰嘴,嘴上还自然地生长着一株盘虬的古柏,形似隆起的鹰鼻。从远处眺望此岩,左右有伸展的瑞泉岩和丹霞嶂,则整体犹如插上双翅,凌空博击于九霄云外。鹰嘴岩无径可通,但探险者攀萝膝行可抵岩顶。
古崖居
位于丹霞峰岩腰的一条狭长岩洞之中,为武夷山现存十数处古崖居之中保存最完好的人文名胜之一,相传宋代就有山民穴居于此。
清咸丰四年至七年(1854~1857),太平军两度从江西进入崇安,城中富豪纷纷在武夷山各处天险构筑避难所,此是其中之一,构建时用天车(旧式轳辘)从岩底起吊木料至岩腰狭洞之内,再倚洞势架设木楼、厢屋和贮藏厅等。木楼恍若两层的空中楼阁,上仰悬崖,下临深涧。构件如屋架、窗棂、木梯等至今尚存大部分,还有其他生活用品如石臼、瓮盆等。岩居的崖壁上有清咸丰年间构筑者的勒壁纪事。太平军过境后,仍有富豪人家岩居于此,遗有光绪二十六年(1900)的嵌墙石刻“蔡义仁智房”和其他遗留之物,说明清朝时此处岩居至少延续使用了半个世纪。洞处遗有当年安装架设“天车”的杉木架子。人们统称构件和架子为“天车架”,天车架地势险要,至今无路可通。探险者取道峭拔腾空的火焰峰,曲折盘旋而至丹霞嶂顶,然后履险攀萝而涉“天车架”。
丹霞嶂
为武夷山著名的三十六峰之一。耸立在燕子峰的西面,以“石色赤紫,宛如天半朱霞”而得名。凝重的紫色岩石层叠绵延数公里,立在峡谷之南,犹如亘长的城堡。
瑞泉岩
为武夷山著名的九十九岩之一。隔着章堂涧与燕子峰相峙。岩顶有飞瀑如雪,人取瑞雪之意为岩取名。
燕子峰
为武夷山著名的九十九岩之一。位于章堂涧之南,岩势飞翔,富有动感。两片重叠的巨岩斜插峰间,形似歇息在苍翠峰岩上的一对燕子。尖突的岩顶宛如燕子头昂向东方,平展的崖壁又宛若敛翅待飞的身躯。当山岚飞腾之时,峰峦随着雾霭升腾,两片巨岩俨如比翼双飞的燕子,故称燕子峰。
枕流石
位于章堂涧之上,是从涧北通往涧南必经之处,奇石枕山卧涧,岩态奇兀。岩麓有一天然石洞,古时山径未通之时,游人进出山涧都必须俯身过洞。今人取“岩枕流,流漱石”之意,勒“漱石枕流”四字。
曼陀岩
位于章堂涧之南,岩麓有谷洞,称为曼陀洞,旧有僧人筑寮洞中。清朝儒士施其恂在此筑室隐居。
三教堂
位于水帘洞正中,水帘洞瀑布从其前直落而下。堂祀孔子以及老子、释迦牟尼。为俗民所建,年代未详,素来见讥于斯文,久已圮废。
三贤祠
位于水帘洞右侧的崖腰深凹之处,构体的屋顶不施片瓦。水帘从祠前倾泻而下。洞内供奉三尊塑像,中为南宋学者刘子?塑像,左为其学友、水帘洞隐士刘甫,右为其高弟朱熹。刘子?生前曾多次携朱熹等高徒往访刘甫,共同讲学论道,后人特建三贤祠以祀之。祠额“百世如见”四字是明代江南状元刘同升辑录朱熹手迹。祠建于南宋,1999年重新修茸,已显古貌。祠之右侧岩壁上现存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福建巡抚饬禁僧人占祠为茶行的摩崖石刻一方,述及建祠、悬匾一事。
浴龙池
位于白龙观的岩下。水帘洞顶的飞泉倾泻直到岩下,化为涧水奔流出山。明巡按樊献科珍惜这股龙泉,遂在构建白龙观的同时,于岩麓凿池蓄泉,名为浴龙池,水面掩映丹崖,终日跳珠跃玉。池畔建有浴龙亭,亭下原有一口井,名为潜龙井。丹崖之下建有堂宇,建在两股水帘之间,因此名为双龙宇。除了浴龙池之外,其他构筑均已圮废。
水帘洞
为武夷山著名的七十二洞之一。位于章堂涧之北。进入景点处,有一线小飞瀑自霞滨岩顶飞泻而下,称为小水帘洞,拾级而上,即抵水帘洞。洞顶危岩斜覆,洞穴深藏于收敛的岩腰之内。洞口斜向大敞,洞顶凉爽遮阳。两股飞泉倾泻自百余米的斜覆岩顶,宛若两条游龙喷射龙涎,飘洒山间,又像两道珠帘,从长空垂向人间,故又称珠帘洞。水帘洞掩映着题刻纵横的丹崖。其中有撷取朱熹七绝的名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篆体字“活源”;有明代景点题刻“水帘洞”以及楹联石刻“古今晴檐终日雨,春秋花月一联珠”,琳琅满目。水帘洞不仅以风景取胜,又是武夷山道教胜地,古来道观多择此构建,为山中著名的洞天仙府,又称唐曜洞天。洞室轩宇明亮,洞底岩叠数层,呈长条形,设有石桌石凳,供人休憩。全洞面积约100平方米,洞沿设石栏护卫,凭栏可尽赏洞外飘洒飞散的水帘。透过明亮的水晶珠幔,还可观赏山中盆景式茶园胜景。
霞滨岩
位于本景区的北径东西贯串章堂涧之北岸。岩下古有寺庵,岩体上覆下敛,故庵顶可不施瓦。今已圮废。
云水洞
为武夷山著名的七十二洞之一。由章堂岩的半腰敛势凹腹而成此洞。历代多有僧人结寮其中,远望之如悬寺挂于树梢,甚有趣致。
章堂岩
为武夷山著名的九十九岩之一,位于筇岩附近,石壁耸拨。岩顶突伸而出,有瀑倾泻而下,大旱不竭。
章堂涧
为水帘洞景区的一条重要水系,它东西贯串景区,水区形成一条长数里的幽谷,涧水自章堂岩麓流向东面,至玉柱峰下收流香涧之水,再汇入崇阳溪。两旁景点罗列,目不暇接。

 

在线留言

友情链接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负责声明
  • ABOUT US
  • 环球导航网(worldtravelling)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