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大红袍景区位于武夷山景区北部,包括水帘洞、大红袍和
![]() ![]()
摩崖石刻:活源刻与水帘洞岩壁,据传,活源取自朱熹《观书有感》一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古人在此勒上“活源”二字,既点出了水帘洞的景致,又勾起人们对朱熹的追思。九龙窠:九龙窠是“茶中之王”一“大红袍”的生长地。一个幽奇深邃的峡谷,从峡口高处往下看,两侧长条状单面山,左五右四,九座石骨嶙峋的岩峰漆黑如铁,仿佛九条将要腾飞的巨龙。峡谷里岩石错落,岩缝中渗出细细山泉,汇成小涧清流,曲折东流。沿峡谷往里,一路上有一片片、一层层的茶园,映衬着竹木花草。有些武夷岩茶的名丛就生长在这峡谷的岩壁上,
![]()
武夷岩茶非常有名,宋代诗人范仲淹就写诗赞道:“年年春自东南来,建溪先暖水微开。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
![]() ![]()
1997年,“大红袍”在香港拍卖,以每公斤136万港元之高价出售25克。2002年,在广州茶叶博览会,“大红袍”20克拍卖价达18万元。“大红袍”每年仅产2000克左右,不能满足广大游客的需要的研究培育,现已将“大红袍”进行无性繁植成功,并有了批量产品上市,普通百姓也能喝上“大红袍”了。民间传说:相传在很久以前,有个穷书生进京赶考,经过武夷山时,病倒在路上。他被下山化缘的永乐禅寺的方丈看见,用寺里神奇的茶叶治好书生的病。临别,老方丈将一小包茶叶赠与书生,嘱咐好好保存着日后会有用得着的时候,书生向老方丈拜了三拜说:“多谢老方丈相救,倘若小生今科得中,定返此地修整庙宇,重塑金身。”不久,书生果然金榜题名得中状元。皇上见他人品出众,当即招为驸马。一日,皇后肚疼鼓胀,卧床不起,请遍京城名医,用尽灵丹妙药,都不见效。状元将武夷山生病遇老方丈相救、赠茶之事奏与皇上,并拿出那一小包神奇的茶叶献给皇后。说来也怪,皇后喝了这茶汤不久,回肠荡气,痛止涨消,玉体康复。皇上龙颜大悦,降旨命状元赶赴武夷山
![]()
誉为“茶王之王”的大红袍茶树,是武夷山最负盛名的茶树,它生长于九龙窠峡谷最后一窠岩脚下,大红袍茶之所以能获得“茶中之王”的美称,是因为它的生长环境得天独厚。茶树所处的峭壁上,有一条狭长的岩罅,岩顶终年有泉水,滴落至此。泉水中附有各种有机物,使得土壤润泽肥沃。大红袍生长的地方海拔600多米,溪涧飞流,云雾缭绕,这里的土壤是由酸性岩石风化而成,所以很适合茶树生长。茶树两旁岩壁耸立,日照时间短,温差小,加之平时茶农管理精心,采制加工时,调技术最好的茶师来主持,使用特制的器具。因而,大红袍的成茶具有独特的优良品质和特殊的医药功效,闻名海内外。
大红袍茶树
![]()
出流香涧东行,越一小岭,即可见到此处茶叶名丛。它种植于岩腰的盆式茶园内,共6株,外砌石堰加以护卫,因而倍显珍贵。围堰分为三层:最高4株,第二层1株,底层1株。岩壁镌刻“大红袍”三字。盆式茶园下有亭子,称九龙茶室,可以边品名茶边赏佳景,边听有关“大红袍”的动人民间传说。
九龙名丛园
散布于九龙窠的峡谷两侧。茗园就山势开垦,或依幽谷,或傍山崖,遍植集观赏和饮用于一体的武夷奇茗二十七种,寓有三九吉庆之道。九龙窠还立有九龙名丛园的石碑,镌刻名丛植株名,最著名的有白鸡冠、水金龟、半天腰、金观音、铁罗汉、
白牡丹、白瑞香等。
杜辖寨
![]()
建于杜辖岩内,传为杜氏、葛氏两姓族长率众纠集乡兵在此以抵御山寇,故名杜葛寨,并勒此三字于岩壁。后以隐士居此,杜绝车辖之意,改称杜辖寨。寨门由石块砌垒而成。古代乡民则以谐音的俚语题其门额:“土国在”,寓意于“乡土之国永在
”之意,石寨门至今犹存。
不二门
为杜辖寨中最核心、最坚固的关隘,是寨堡最内层的关守,也是武夷山古崖居群的著名崖居之一,位于杜葛岩的北端。奇特的岩顶横空而出,伸出约8米远,形似巨鳄的上腭,“下腭”下端则涧谷幽邃,深不可测。整个山形好似裂嘴呲牙的鳄鱼大口。岩居者在岩腹的深凹处砌石为隘,上接横空而出的“上腭”,下抵突兀的“下腭”,形成一处长约6米、高约5米、厚约70公分的寨墙,中留寨门,额曰:“不二门”,意即只此一门,别无他门。“不二门”涧谷高深,中架一根独木,古之岩居者和今日的探险旅游者只能跨木挪臀而进。
会真洞
![]()
均为武夷山著名的七十二洞之一,位于杜葛岩的岩麓。由于杜葛岩的岩巅倾覆外突,岩壁敛腰内缩,因而沿岩麓形成一条狭长的洞穴。洞穴内壁敞亮,为岩居的好处所。
杜葛岩
为武夷山著名的三十六峰之一,位于梧桐窠之北。登上岩巅可以远眺武夷山市区。相传古有杜氏、葛氏两姓隐士举家迁此遁世,故名杜葛岩。山隈垒石为门,入径绝幽,岩壁丰上敛下,绵延数里。岩麓有一块横卧式烛火形的小茶园。茶丛碧绿,四季长青。夹以竹树、清泉,清幽静绝。岩腹嵌空,风雨不侵,古时道人名之为会真洞,又称下洞。循石磴登蹑盘折而上,则为上洞,又名小有洞。山民称,此处可杜绝车辖之喧嚣,故通称为杜辖岩。小有洞又叫景阳洞天。明万历八年(1580),道人程常静在此建吕仙亭,凿岩壁为龛,供奉吕洞宾。又建会仙楼三间以祀玉皇诸仙。亭、楼之侧,配建云水楼、静圜室。其炊餐处镌石称飞霞岩,取“茹芝饮霞”之意。浦城籍的司丞吴中立也于此时隐居岩中,勒“景阳洞天”于岩壁,命名其居室为“养恬庵”。岩壁还勒有明朝张元忭《杜辖岩访吴公度》五言古诗一首。
放生池
面对大佛,原为一泓溪潭,辟而成为放生池。
九龙涧
![]()
九龙窠两侧峭壁的岩溜滴入峡谷后,汇合成涧流,流到九龙亭前的山谷时,跌落而下化为白瀑,注入深潭,前者称九龙瀑,深潭称为九龙潭。潭旁岩壁上有摩崖石刻“九龙涧”。
九龙窠茶园
九龙窠为茶叶名丛原生地---“大红袍” 通往天心岩的一条深长峡谷,俗名大坑口。峡谷两侧峭壁连绵,逶迤起伏,形如九条龙。人们遂把峡谷喻之为游龙的窠穴,故名。九龙之间呈现一座顶部略呈圆形的小峰峦,称为龙珠,故又称九龙戏珠。沿着幽谷铺设了一条石径。两侧涧水长流,茶园碧绿,芬香沁人,景色幽美。出峡平旷之处的岩壁上凿满包括“晚甘侯”(武夷茶的拟人化美谥)以及历代名人题咏武夷岩茶的摩崖石刻。
![]()
棠 岭
位于白岩之南,与七曲三仰峰连背。为武夷山市抵达邵武市的古代交通孔道,又为武夷山归入大武夷山脉的山岭,俗称长岭。
通天岩
均为武夷山著名的九十九岩之一,位于通向天心永乐禅寺的山间公路的右侧。三座峰岩的岩麓交汇之处有一块平旷谷地,人们视之为天心永乐禅寺的露天前殿。三岩分别从背后左右三维方向拱卫着巨型雕弥勒大佛后;方是通天岩,寓意为顺此佛路可登西天极乐国。青龙峰、白虎岩则左右护卫,俨若两尊金刚神气势恢宏,宛若天成。
![]()
达摩洞
为武夷山著名的七十二洞之一,位于巨佛岩雕的左外侧,即青龙峰的峰麓岩壁处。洞可容纳十余人,供奉达摩祖师佛像。
弥勒佛岩
从巨佛岩雕前后前往瞻仰天心永乐禅寺的路上两侧布满摩崖石刻,有海峡两岸名僧开证、妙湛、传孝和日本僧人静慈圆诗等的题岩之作数处,弘扬佛法,畅通佛路。弥勒佛岩雕 依岩势雕琢而成,即化一岩为一佛。岩雕的弥勒高12米(另须弥座7米,共19米),宽13米,右手捻佛珠,左手抚膝盖,妙相和蔼。佛像背倚一块峻峭岩石,石上勒一“佛”巨字,落款为“康熙御笔”,系撷取康熙墨迹而镌成。
天心永乐禅寺
位于天心峰的峰麓,始建于宋代,称山天心永乐庵。明嘉靖七年(1579),道士韩洞虚曾一度易其名为天心庵,并予以扩充构体。后倾圮。清康熙年间,国师、武夷山章堂岩铁华上人的弟子果因予以重光,改为天心永乐禅寺。人称:寺庙耸立于武夷山之枢极,纵览、总领三十六峰中的寺观庙宇。禅寺取名“天心永
![]()
五象朝圣
巨象岩之旁又有三大一小的峰岩,形肖四只褐象。总体观之,恍若四巨象携一小象面缓步走来,虔诚地朝觐天心佛祖,民间美称为“五象朝圣”;取弘扬佛法之意。
巨象岩
为武夷山著名的九十九岩之一,位于天心峰之旁。岩巅有狭长形的岩石下垂至麓,似巨象长鼻歙然。
天心峰
![]()
为武夷山著名的三十六峰之一,位于碌金岩之北约半公里。因为此峰坐落于武夷山国家风景名胜区方圆70平方公里的中央,人称“犹天之枢极也”,故名天心。峰下有天心永乐禅寺。
碌金岩
为武夷山著名的九十九岩之一,位于铁郎岩西北,岩壑幽深,磊石奇突,古代文人遂借其石貌引《文心雕龙·总术》中“碌碌之石,时似乎玉”之义,取名碌金岩。明万历年间道人周千秋结庐其上。
悟源涧
为流经马头岩麓的一条涧水,涧水淙淙,幽兰芬香。通向马头岩的涧旁石径静谧安祥,令人悟道思源,故名该涧为悟源涧。涧旁石壁上勒此三字涧名,以及乾隆年间江西茶商捐资修建石径的题刻。
马头岩
![]()
为武夷山著名的三十六峰之一,位于梅岩之南。五石骈列,势如五匹骏马竞相腾骧,俗称马头岩,雅称五马奔槽。又因为此岩是由磊石纵横堆垒而成,又名磊石岩。古有寺庵,清朝僧人如修构建,今废。岩北一带有种植棕树,称蓑衣林,岩南一带则称茶林,遍植茶树。
马鞍岩
为武夷山著名的三十六峰之一,位于马头岩西南。巨石壁立,中部微凹,岩形酷肖马鞍。相传古有毛女结庐其上,又名毛女峰。
半天腰
位于三花峰第三岩的峰腰,顺着一条长约300米陡峭狭窄的石罅,凭借着活动竹梯直攀而上。罅隙间微露一线天光,尽处豁然开朗,一座微型的石砌茶园呈现于峰腰。岩壁勒有这个茶园名丛的珍名“半天腰”。人们或称为“半天鹞”,并敷衍为一则民间传说:一只鹞子被老鹰追赶后从半空中降落岩际,口吐宝珠,后化为茶籽,在武夷山繁衍生长,遂成为茶叶名丛。
三花峰
![]()
武夷山著名的九十九岩之一,位于九龙窠峡谷的南面。三岩耸秀。下合上离,宛若盛开的三朵鲜花,倩姿亭亭,参天亭立,因而得名。岩上苔藓斑驳,石色苍然。岩顶小树青藤繁郁滋长。登峰眺望,天心永乐禅寺即在眼前。
金塔岩
位于大红袍茶文化旅游线路的左方,一块山岩上尖下宽,巍然端坐于群峰之中,好似置身于绿丛中的一个金字塔,取名为金塔岩。
老人石
位于大红袍茶树的毗邻,是一方体积约数百立方米的大石岩。石岩顶部朝东微突,酷似老人宽阔而睿智的前额,劈皴的岩痕就像老人额上饱经沧桑的皱纹。略往下有两处凹点,如一双深邃的眼睛。再往下,岩体边缘的线条明显凸出,恰似老人挺直的鼻梁。岩线收尾处又呈现两个圆点,比拟老者的鼻孔则十分令人信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