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和平镇地处闽西北,面积192平方公里,建置始于唐朝,
![]()
有“福建八府、殊山起祖(殊山即和平镇北面的武阳峰)”说。
和平镇是中原文化进入福建的纽带、桥梁。至今,古镇内还保存大量文物古迹,有闽北历史上创办最早的“和平书院”,明未抗清军事家袁崇焕题额的“聚奎塔”,有李、黄、廖三姓氏的5座“大夫第”,清朝乾隆年间设置的分县旧址“县衙门”,以及岐山公祠、丁氏公祠、司马第、天后宫、恩魁等近200
![]()
和平镇的赶圩与附近的村镇的圩日为5天一轮,小小的一条街人山人海,卖什么的都有,热闹非常。和平镇民俗文化和民俗事像遗存也相当丰富,许多民俗活动相当奇特,很有观赏价值,如被称为活化石的傩舞,独特的龙灯——烛桥,传统婚俗、节俗及日常生活习俗也有许多独特之处。和平镇还有“三绝”摆果台、观星茶、游浆豆腐,都很能吸引游客。
和平镇这里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戏剧舞蹈遗存相当丰富,仅舞蹈种类就达70余种,主要有花鼓灯、七巧灯、踩高跷、刀花舞等,而尤为珍贵的是和平保留下始于奴隶社会的傩舞,可谓是古文化的活化石。走进幽邃的古镇小巷,悠悠古韵扑面而来,令人眼界开朗,心生感叹,浮想联翩。
和平书院
![]()
和平书院是闽北历史上最早的一座书院,也是和平镇最为著名的.由五代后唐工部侍郎黄峭晚年归隐后所创,以“诱进后人”。现存的和平书院为清咸丰年间的建筑。未经修葺的书院,青砖高院,大门两侧是精致的砖雕,雕饰形象,内容丰富,依然保持着昔日的规模。书院北门顶部形状像一定官帽,而三扇门又形成了一个“品”字,寓意“管”字。书院厅前有十三级台阶,暗喻着从七品升到一品的历程。这里处处显示着旧社会“学而优则仕”的思想,用心良苦。从唐代到科举废除时,和平出了137名进士,被誉为“进士之乡”
东门谯楼
据历史记载,明万历十六年(公元1588),和平镇还建设了城堡,城堡系民间自发集资建造城墙体就地取材以河卵石砌筑,极富个性和特色。城堡内古区面积0.43平方公里,
![]()
“李大夫第”大门
和平镇“李大夫第”大门,据说和“李大夫第”大门一样的凤在上,龙在下的大门,全国仅有两个和平镇岁进士,专门出进士的地方,据说在这条巷中当时年年出进士。外观壮美的“大夫第”就有5座,是我国保留最好,最具特色的古民居建筑群之一。
聚奎塔
聚奎塔亦称“奎光塔”,俗呼“聚光塔”,位于古镇东南约三里的水口山上;聚奎塔平面呈六角形,五层,通高约20米,砖木石混构,每层均辟一券顶门,其朝向各异,门楣均有题额。
古街巷
![]()
和平古镇保留了完整的古街巷。城堡内有两条分别连接东西城门和南北城门的街,街道两侧纵横交错的大小巷道都是中间铺青石板,两边铺河卵石,有的全部铺河卵石。贯穿古和平古镇古街巷镇南北的旧市街,被誉为“福建第一街”。古街全长600余米,宽6-8米,街中心全以青石板铺筑,因北高南低的地形关系,街道随形就势形成“九曲十三弯”,宛如一条腾空欲飞的青龙。古街两旁分布着近百条纵横交错呈网状的古建卵石巷道,或长或短,或宽或窄,高墙窄巷,古朴幽远。古民居鳞次栉比,既有中原古风,又具地方特色,堪称古民居的瑰宝。东门街两旁老房子挤挤挨挨,多为砖木结构。街面铺设石板,块块光滑,雨后更是光洁如镜,如诗如画。街面每隔100米就有一个用条石铺成,状似棋盘的图案,当地人称其为棋盘石。
旧市三宫
和平古镇有“天后宫”、“万寿宫”、“三仙宫”,谷称“旧市三宫”。天后宫位于古镇区街北,坐东朝西,临大街,建于清咸丰八年(1858),奉祀妈祖娘娘。邵武历史上造纸业发达,
![]()
万寿宫位于古镇区街北,坐东朝西,临大街,为清中期江西旅邵商人所建。占地约500平方米,砖石构四柱三间单门,八字开牌坊式门楼,门楣为青石板阴刻篆书“万寿宫”三个大字,砖雕内容丰富、技艺精巧。有上下两殿,仅上殿供奉一尊巨型许真君塑像。该宫不迎神,不祭祀,实际被作为“江西会馆”,是江西商人在和平的聚集和活动场所。
三仙宫,又名“灵仙观”,坐西朝东,为上下两殿,供奉邱、王、郭三仙塑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