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罗星塔山现己开辟成公园。西侧有溯江楼,南麓有
![]()
位于福州市闽江下游三水合汇处的罗星山,山顶屹立一塔,砥柱海天。这便是驰名中外的罗星塔。这里先有塔,再有公园。罗星塔始建于南宋。据王应山《闽都记》:广东一豪强阴谋夺取年轻漂亮的妇女柳七娘,先诬陷其夫,把他押到福建。柳七娘坚贞不屈,随夫来闽。不幸途中夫死,她变卖家产,替亡夫祈求冥福,建塔于此。原来木塔于明万历年间(1572—1620)已毁。此时福州对外贸易发达,港口需要一个标志。天启四年(1624年)就地重建,改用石砌,楼阁式结构,七层八角,内外均设神龛,塔座直径8.6米。塔刹石桌式,上放一灯,晚上灯光四射,引导航船。清同治五年
![]()
罗星塔与马限山麓下的马礁,隔水相望。这段江面的潮水,变化万千,尤其八月大潮时日,“孤舟出海门,豁然乾坤白。浪花三千尺,石马不可见。”又明代林世壁的“横江渡头云水东,波回白马掳秋风。连山喷雪何如此?好似钱塘八月中”,把罗星塔的观潮,与杭州钱塘“八月中”观潮相提并论,足显奇观。但罗星塔下的潮水也有安静的时候,如谢肇浙有诗曰:“龙睡空江冷,潮归野渡横。掉歌中夜远,渔火不分明”。
![]()
罗星塔形势险要:“地拟瞿塘看艳蓣,江同扬子见金焦。”1559年戚继光部下参将尹风把守马尾、痛击倭寇,到1656年郑成功北上抗清,在罗星塔筑堡训练水师,再到1884年中法马江海战,800余水师官兵殉难的壮烈悲剧,都是历史的见证。所以《福建通纪》有述:"重山环抱,层层锁钥,固七省(从辽宁至广东)形势最胜之区"。
罗星塔公园大门入口处山边有清光绪朝摩崖石刻“云屏”(近被掩盖)。塔下郑成功古堡城寨道址上列柳七娘雕塑。南面山腰有亭(观战亭),面江迎风,江面即明清抗击外侮的水战战场。厅侧石径下方,旁竖清乾隆福州知府书法家李拔“砥柱回澜” 碑。亭下有“试剑石”。民间传说:郑成功福州失败,
![]()
山脚有花岗石岩洞,尚残留海蚀地貌。相传明初三保(宝)太监郑和下西洋曾停船工三江口,修船候风出航。罗星塔三江交汇,水深可泊巨轮。洞中凉爽可人,郑和常与部属在此下棋消遣,人称“三宝洞”。
山上有郑成功古堡城寨及清初罗星塔遗址,新建有儿童游乐场、鸽子场、潮江楼、服务部等。山侧有一名木,叫“中国塔榕”是福州十大古榕之一,郁郁苍苍,见证了船政的兴衰、马江海战的全过程。潮江楼附近有一株红榕,老干红皮,马尾仅此一株。相传左宗棠督师福州时手植。
![]()
山北侧有“罗基高程基准面”,过去东南各省测定航道及潮水水位都以罗星塔零点(罗零)为深度准面(海拔原点)。零点平常都在水下,不易见到,后在高处另刻标志,叫“罗基”。1955年,国家水利局在罗基面上20米高处,重新埋石定位。
罗星踏公园已成为福州船政文化旅游的一个主要景区。塔下有全国文物保护单位船政建筑群、历史文化石“一号船坞”(青洲船坞),坞中有猎潜艇一艘。园中船政遗址尚有:船坞处、海军讲武堂、摩崖题刻、力园、古炮台等可供凭吊。
登塔俯视,大江东去滔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