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万安位于休宁县城城东4公里处,为徽州四大古镇之一
![]() ![]()
万安老街
走进万安老街,犹如走进徽州版的“清明上河图”,一色的条石纵横铺砌,洁白的粉墙,黛色的屋瓦,飞挑的檐角
![]()
环境描述
西与横江平行发展的古商业街,街的西面原有古驿道与县城东门相通。镇区西南横江两侧有古塔两座,
![]()
古人非常赞赏古镇东边古城岩环境的优美胜景,将其称为“寿山初旭”,列为休宁县“海阳八景” 之一。并有诗赞道:“天鸡咿喔起云霄,绝顶曦光接斗杓。赭玉盘开红晕迥,黄金轮涌赤波遥。一峰高向三光拱,万岁名应百世标。放眼扶桑胸次旷,不辞扪葛上岧峣。”古镇北边是松萝山,
![]()
离古镇下街里许的古城岩,是古镇乃至休宁县城不可多得的水口园林。早年的州治城址,虽已无旧迹可考,但山北麓的古城村,依旧保留着“东门充”、“西门充”等地名。寿山右侧有象峰,峰下有石门夹峙,石门如双鹤引颈伸入崖内,俗称“交杯石”。石门下至小溪旧有石板路和嵌有“越国古城”石刻的牌坊。民间传说元朝末年朱元璋与陈友谅角逐时,曾躲避于此。明代程敏政有诗:“乘闲独上古城岩,石洞深深似隔凡;叠峴每迎神驭下,危峰疑出鬼工劖。一溪寒水围青嶂,万壑天风响翠杉;知是何人先到此,断厓高处刻题衔。”
![]()
古镇风貌
![]()
万安古镇风貌及格局是非常具有特色的,主要体现在“小桥、流水、人家”典型江南水乡风貌和与横江平行发展的鱼骨状街巷空间风貌上。万安除横江外还有松萝水、榔源水等支流穿越古镇,有古桥“富来桥”、“轮车桥”等联系镇区交通,沿河建筑与古桥、小溪形成亲切宜人的江南水乡环境,生活气息浓郁。万安是古徽州重要水陆码头之一,镇区依横江而发展,通过水路东经横江至屯溪,下经新安江直达杭州;西溯横江而上,经休宁县城达黟县渔亭。古镇的街和巷,构成其鱼骨状的街巷系统格局。古镇的东西向仅有一条主街——万安街,垂直其街衍生出十数条巷子,仿佛是鱼的肋骨。这样一条并不复杂的道路结构长期服务着古镇繁忙的内部交通和日常生活,构成古镇独特的街巷空间格局。由古镇的布局结构,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出街巷和码头的直接联系——亲水性。滨水区既是连接古镇陆域、水体的中间地带,也是协调古镇宏观
![]()
以商业功能为主的“街”和以交通功能为主的“巷”,构成了镇区内部颇具特色的街巷空间。万安街两侧原有大小商号、店铺400多家,沿街开敞的店铺和传统民居封闭式立面,形成蜿蜒弯曲、不尽相同的风貌。这是一条目前在安徽省内保存完好的、不多见的、风貌古朴的古代商业街。由于许多商业活动在店堂内,由建筑的山墙构成的空间“巷”在宽度上明显比街道低一个等级。但万安传统建筑中,由于经营性建筑为主体,所以封火山墙较居住型的徽州古镇要少一些。依势而下临码头的巷以河道为底景,并不显得非常狭窄
建筑特色
![]()
万安古镇传统建筑特色主要表现在传统商业建筑特色和多种类型的建筑物、构筑物如古桥、古塔、古码头等。万安的文物古迹是以明清及民国初期为主,是徽州历史上重要水陆码头、商业贸易重镇的真实遗存。镇区现存明清古塔3座、古桥4座、民居(含店铺)38处、古水埠码头12处;清末和民国期间传统民居建筑(含店铺)130余处;长度为1000余米的基本保持明清时期历史风貌的传统商业街。
1、传统商业街
古镇万安作为新安江上游乡村农副产品交换的吞吐口,活跃了休宁县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旧时休宁县的茶叶、竹木及其他土特产通过万安源源运出,沿新安江而下泛杭州
![]()
万安古镇
万安传统商业街大致可分为三段。富来桥以西为上街,长约200余米,村头原有四脚石坊和关帝亭,与县城东门相通。如今坊、亭均不存,黄家祠堂、四合院“柿子园”等遗址尚存,传统民居中有部分已进行了改建。富来桥至小学为中街,长约300米,宽3到5米,传统店铺错落有致,造型优美,保存完好。虽然景象萧条,但风貌依旧。两侧建筑檐口形成的曲折天际线,自然而和谐,依然如故,好一派古朴雅致的古镇风采。特别需要提出的是,位于皂荚巷的“翠园”等典型清代建筑保存完好。“翠园”是万安著名塾师吴尔宽的住宅
![]()
万安传统商业街的特色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经营特色。万安古街沿街建筑大部分由各种店铺组成,街面上现存旧有店铺100余家。在众多的商家中,除少数为当地居民服务外,大多数都兼有批发、贸易货栈的功能。其经营既有多样性又有特色性。多样性是指包含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绝大部分商品;特色性是指徽商“四大行业”——盐、典、茶、木在万安都占有一席之地。同时,万安罗盘的生产与销售更使其声名远扬。二是街道空间特色。古色古香的街道和两侧建筑构成了一个宽高比为1:1.5——1:2的街道剖面空间。两侧店铺的木排门在营业时完全打开,把街道空间引入室内,商业活动空间明显加大。因为随着街道的剖面空间已从街道、檐下延伸到室内,对应的商业空间也由室外、半室外和室内所组成。人们选购货物、洽谈业务都在店堂内进行,而不影响街道上人流的行走。万安街随地形而自然曲折,在线性空间的基础上,又富于变化,如沿街道有风雨廊可供人们休息、观景,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原则;在富来桥北头,街道作了直角拐弯,视觉空间顿生变化,有“引人入胜”之感。三是临街立面特色。
沿街建筑的立面形成了传统商业街的风貌,万安
![]() ![]()
这类临街而建的二层建筑,底层面街多为整间的木铺板门,随时可以打开,便于运货、经营。这类房屋大致可分为前店后宅式、前店中坊后宅式、下店上宅式和坊宅混合式四种。前店后宅式房屋的主人大都是做贩运、批发生意的,需要较多的储藏空间。房屋前进开店,后进作宅,中间的天井平时可以日常生活所用,货物多时也可临时堆放。小型门面为一间,大型门面为三开间。前店中坊后宅式房屋是一些自产自销的商号,拥有自己的作坊,出于功能上的安排和与固有的住屋形式相适应,这类房屋多在头进安排了“销”的店面,二进作为生产的“坊”,后进用作居住的“宅”。从实用的角度出发,往往头进和后进的房屋稍大并有雕刻装饰,而二进空间则比
![]()
2、水运码头
由于万安在历史上所占据的重要水陆交通地理位置,其水运设施是古镇中最有特性的要素。古镇中现保存完好的码头有12处,虽然现在已不再具备原有的功能,但仍然可以领略当时水运繁忙的景象。而货运公共码头、私人码头和渡头等,又各具特色。在古镇与对岸之间,设有渡船以利交通,渡头位于富来桥南侧,主要用于渡人而不是渡货。人们可以沿石板坡道直下至江边上船。古镇现有两处私人码头,位于上街富来桥西侧。此类码头从江边直通店铺或住宅后门,上下方便。由于私人码头用地较为局促,因而石踏步常作迂回曲折形布置。货运公共码头多通过巷道与万安街连接,几个方向而来的石阶汇成数段组合踏步下至江边,组合踏步周围往往有一块稍大的平地“坦”,以方便货物的临时堆放。这些码头的踏步并不直接冲入江中,而是转折迎向或侧向江面,便于船只的停靠。
![]()
3、古塔、古桥
万安镇现存古塔3座、古桥4座。三塔鼎立,气势宏伟,在黄山市范围内已是绝无仅有。古塔分别是古城塔、巽峰塔和富琅塔。古城塔位于古镇东部的古城岩,又称万寿塔,建于明嘉靖初年。下层外围21.3米,高29.6米,内空直径3.37米。底层红麻石为基座,砖砌塔身,六角七层。底层两个拱门,其它每层一门。翘角挑檐,镂有花卉藤草与波浪图案,生铁塔顶,向东南方倾斜。塔顶1958年坠落,计重2400公斤。巽峰塔在横江南岸玉几山东翼,建于明嘉靖四十一年,历时六年,成于隆庆元年(公元1567年),保存最为完整。塔高35米,八角七层,砖砌楼阁式,每层四个拱门。内置168级盘旋形梯道,上达顶层,塔刹为葫芦状,风格颇类唐代佛塔。塔内四壁绘有壁画,虽经历了420多个春秋,线条仍然清晰可辨。富琅塔原称水口神皋塔,位于富琅村前,与古城、巽峰两塔相峙。明万历二十二年(公元1594年)倡建,二十四年竣工。塔八角七层,砖石结构,外观保存完整,内部已损坏。砖砌叠涩出檐,工艺精细。塔砖上有“万历癸巳寅”或“万历癸巳宿”字样。
![]()
古桥中富来桥、轮车桥和观音桥均处于镇区内,分别与周围的建筑、溪流共同组成“小桥、流水、人家”尺度宜人的风貌景观。古城桥则与古城塔、古城岩、横江水共同构成一幅气势宏伟壮观的绝妙画图。古城桥在镇东古城岩下,跨横江水通向水南村。明万历十年,徽州知府高时倡建,又名高公桥。清康熙五十五年重修。乾隆三十八年桥圮,五十二年,休宁县人捐资重建。桥长 180米,宽6.4米,11孔。桥上原有桥亭,以便行人憩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