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环秀山庄位于苏州城中,苏州刺绣博物馆内。此园本是
![]() ![]()
环秀山庄建造历史最早可追溯到晋代王旬、王珉兄弟舍宅建景德寺,后成为五代时期吴越王钱镠之子钱元璙的金谷园,宋代为文学家朱长文的药圃,其后屡有兴废。明嘉靖年间先后改为学道书院、督粮道署。万历年间为大学士申时行住宅。明末清初裔孙申继揆筑蘧园。清乾隆年间为刑部员外郎蒋楫宅,蒋氏建有“求自楼”,并于楼后叠石为山,掘地三尺,有清泉流溢汇为池,名泉为“飞雪”,并造屋筑亭于其间。其后相继为尚书毕沅宅、大学士孙士毅宅。孙氏后人孙均雅号林泉,于嘉庆十二年邀请叠山名家戈裕良重构此园。戈裕良在半亩之地所叠假山有尺幅千里之势,
![]()
环秀山庄是以假山为主的一处古典园林,可以称得上是山景园的代表作。此园本来园内地盘不大,园外无景色可借,造景颇难。但因布局设计巧妙得宜,湖山、池水、树木、建筑,得以融为一体;而于假山一座、池水一湾,更是独出心裁,另辟蹊径,两者配合,佳景层出不穷。望全园,山重水复,峥嵘雄厅;入其境,移步换景,变化万端。
其中,假山和房屋面积约占全园四分之三,水面占四分之一,园西北部为精巧的石壁,北部是临水的“补秋山房”,东北部为“半潭秋水一房山亭”。步移景转。园中另叠有一座假山存留至今,为清乾隆时叠山名家戈裕良所建,其主峰突兀于东南,次峰拱揖于西北,池水缭绕于两山之间,使人有在一畴平川之内,
![]()
主山分前后两部分,其间有幽谷,荫山全用叠石构成,外形峭壁峰峦,内构为洞,后山临池水部分为湖石石壁,与前山之间留有仅一米左右的距离内,构成洞谷,谷高5米左右。主峰高7.2米,涧谷约12米,山径长60余米,盘旋上下,所见皆危岩峭壁,峡谷栈道,石室飞梁,溪涧洞穴,如高路入云,气象万千。戈氏叠山运用“大斧劈法”,简练遒劲,结构严谨,错落有致,浑若天成。建成后的假山能逼真地模拟自然山水,在一亩左右的有限空间,山体仅占半亩,然而咫尺之间,却构出了谷溪、石梁、悬崖、绝壁、洞室、幽径,建有补秋舫、问泉亭等园林建筑。千岩万壑,环山而视,步移景易。以质朴、自然、幽静的山水,来体现委婉含蓄的诗情,通过合理安排山石、树木、水体,体现深远与层次多变的画意。园林大师陈从周称:“环秀
![]()
假山
环秀山庄被列为苏州名园主要是因其假山。此假山面积占全园之三分之一,位置偏向园之东,其尾部伸向东北方向。园的东侧围以高墙,石壁缘墙如云,与外界隔断,好比一个画框,高墙上端开有漏窗。西面是贯通南北的廊子,一侧靠墙,一侧面向假山敞开着,略有凹凸收放。廊上起楼,高低错落。廊南有一座半亭,和四面厅成对景。全园空间紧凑,布局巧妙。构成一个封闭而宁静的小天地。
今之假山是由清代叠山大师戈裕良(1764~1827)所堆。他继承了清代著名山水画家石涛(1641~1710)的“笔意”,因而所叠假山既有远山之姿,又有层次分明的山势肌理。
![]()
主山之前山与后山间有两条幽谷:一是从西北流向东南的山涧,一是东西方向的山谷。涧谷汇合于山之中央,成丁字形,把主山分割成三部分,外观峰壑林立,内部洞穴空灵。前后山之间形成宽约1.5米、高约6米的涧谷。山虽有分隔,而气势仍趋一致,由东向西。山后的尾部似延伸不尽,被墙所截。据认为,这是清代
![]()
假山后面有小亭,依山临水,旁侧有小崖石潭,借“素湍绿潭,四清倒影”之意,故取名“半潭秋水一房山”。在亭中观山,岩崖若画。周围林木清荫,苍枝虬干,饶有野趣。出亭北,缘石级向下,山溪低流,峰石参差,有路通往园北的“补秋舫”。舫的南面临水。此建筑面阔三间,与池南的大厅遥相呼应。
飞雪泉
环秀山庄西面是秋山,临池石壁上刻有“飞雪”两个字,也曾经是苏州园林中的一处名泉。环秀山庄在明代曾一度归
![]()
飞雪泉年久淤塞,现存遗址,后人巧用其地作为大假山山涧的源头。山涧中有险巧步石,雨后瀑布奔流而下,进入池中和主山山腹。石壁占地很少,却洞壑涧崖毕备,构筑自成一体,与主山一主一从,一正一副,极富神韵,壁间有蹬道和边楼相通。从楼上循山岩而下,可直抵水边,路径极其险峻,妙的是在岩壁合适的位置上都设有扶手石,安排得恰到好处,自然而又不留痕迹,不能不令人惊叹造园家非凡的匠心。山道尽头临水石矶随水波隐现,富有自然意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