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栖霞山,古称摄山,南朝时山中建有“栖霞精舍”,因此得名。栖霞山位于南京市太平门外22公里处。山有三峰,东峰如
![]()
栖霞山驰名江南,不仅因为有一座栖霞寺;有南朝石刻千佛岩和隋朝名构舍利塔,还因为它山深林茂,泉清石峻,景色令人陶醉,被誉为“金陵第一明秀山”,民间素有“春牛首、秋栖霞”。
![]()
明镜湖
栖霞山风景区的第一景就是明镜湖,有“彩虹明镜”碑立于湖边,是清乾隆年间兴建的,它位于栖霞寺大门西面,面积约3000平方米,是清乾隆年间兴建的,湖中有湖心亭,并有九曲桥与岸相连,造型精巧,向东有月牙池,向前就来到栖霞寺大门。
南京栖霞山石刻
中国南方地区佛教石刻。位于南京市东北20公里的栖霞山。南齐时沙门法度舍宅为高僧明僧绍建栖霞精舍。宋景德四年(1007)改为栖霞禅寺。现该寺系1908年重建。包括明徵君、
![]()
明徵君碑
在栖霞寺门右侧,唐高宗李治撰文,书法名家高正臣书。上元三年(676) 立石。碑文内容是以四六文为明僧绍写传。它是现存唐碑中最早的行书体碑之一。
舍利塔
舍利塔始建于隋仁寿元年(601年),始为木塔,后毁于唐武宗会昌年间。现存之塔系南唐时高越、林仁肇建造。从栖霞寺南侧围墙外山路向东行不远,就可看到舍利塔,该塔用白石砌成,五层八面,高约18米。第1 层刻释迦本行故事。第2层8面雕四天王、释迦骑象图和石门,每两面之间界有石柱,柱上刻金刚经,四天王像侧还刻有“作石人王文载”、“丁延规作石、匠人徐知谦
![]()
塔基上浮雕释迦八相图和海石榴、鱼、龙、凤、花卉等图案;塔身刻有高浮雕天王像、普贤骑象图和文殊菩萨像,像上还刻有“匠人徐知谦”等题名。塔檐下雕飞天、乐天、供养人等像。第二层以上每面都刻两个圆拱形龛,均内雕一酋跏趺坐佛,共计64尊,雕刻精细,甚为生动。全塔造型典雅、秀美,雕刻细腻、精湛,装饰华丽,为佛教艺术在江南的代表作,在中国古代建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1988年舍利塔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千佛岩
千佛岩在凤翔峰西南麓。闻名遐迩的“东飞天”就在中102号佛龛中。南齐永明七年(489年),明僧绍之子与智度禅师合作开凿三圣像以纪念明僧绍。梁大同六年(540年)三圣像佛龛上出现佛光,惊动齐梁贵族,于是纷纷前来凿石造像,从南朝齐永明二年至梁天监十年(484-511年)逐渐开凿而成。又据传,栖霞寺创建人僧绍曾梦见西岩壁上有如来佛光,于是立志在此凿造佛像。他病故后,其子在南齐永明二年(484年)开始与僧智度禅师在西壁上凿佛龛,镌刻了三尊佛像,这三佛合称“西方三圣”,该殿也称“三圣殿”。所有佛像或五六尊一龛,或七八尊一室。佛像始有515尊,分凿于294个佛龛中,望之如峰房鸽舍,号称千佛崖。
后来,唐、宋、元、明各代相继在纱帽峰都有开凿,连南朝在内,共有700尊。佛像大者高数丈,小者仅盈尺。其中“大佛阁”为开凿时间最早、规模最大的一座石窟,凿于南齐永明七年(公元489年),正中无量寿佛坐像高达12米。
栖霞寺
栖霞寺座落在栖霞山中峰西麓。南齐永明元年(483年)
![]()
东飞天
2000年发现“东飞天”,各大媒体更是抓住这一热点进行大量报道,学术界也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使“东敦煌”、“东飞天”蜚声国内外,很多人慕名而来。“东飞天”位于中102号佛龛中。这个洞龛非常小,共有5座佛像,洞顶的两组飞天为橙色,线条清楚可辨,中间佛像头顶的火焰隐约可见。虽然仅有这么两对飞天,但这是我国所发现的最东部的“敦煌遗迹”。
![]()
迭浪岩
栖霞寺东北,平山头的南坡上有一处青灰岩石,表面呈波浪状,人称“迭浪岩”,十分罕见。此外还有“青锋剑”、“天开岩”、“一线天”等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奇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