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狮子山位于南京下关区境内,濒临长江、海拔78.4米,
![]() ![]()
狮子山原名卢龙山,为金陵48景之一。明太祖朱元璋在卢龙山大败陈友谅,为明王朝建都南京奠定了基础。朱元璋称帝后,赐改卢龙山名为狮子山,下诏在山顶建造阅江楼,并亲自撰写了《阅江楼记》,又命众文臣每人写一篇《阅江楼记》,大学士宋濂所写一文最佳,后入选《古文观止》。600年来虽有2篇《阅江楼记》流传于世,但终因种种原因未建成。
![]()
阅江楼
位于南京城西北狮子山顶,濒临长江。景区内有阅江楼、玩咸亭、古炮台、孙中山阅江处、五军地道、古城墙等30余处历史遗迹,是一个融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于一体的全国知名旅游胜地,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阅江楼于2001年建成并对外开放,从此结束了"有记无楼"的历史。阅江楼共7层(外观4层暗3层),碧瓦朱楹、檐牙摩空、朱帘凤飞、彤扉彩盈,具有鲜明的明代风格,古典的皇家气派,成为南京标志之一。登上阅江楼,放眼远眺,浩瀚的大江风光一览无余,令人心旷神怡。背江而望,金陵全景尽收眼底。
阅江楼是继武汉黄鹤楼、岳阳岳阳楼、南昌滕王阁后的江南第四大名楼。阅江楼和前面三大名楼,是中国最具特色的四大名楼。阅江楼的特色,一是高,山高78米,楼高52米,总高130多米,是最高的名楼;二是精,处处精工细作,精雕细刻,
![]()
阅江楼整体成“L”型,主翼面北,次翼面西,两翼均可观赏长江风光。主楼在两翼的犄角处,外四内三共计七层,总高度为51米,总建筑面积5000多平方米,两翼各以歇山顶层次递减,屋顶犬牙交错,高低起伏,跌宕多变,轮廊优美;屋面覆盖黄色琉璃瓦,并镶有绿色琉璃瓦缘边,色彩鲜丽;檐下斗拱彩绘各异,廊柱、门窗红中呈暗,更显古色古香。完全符合朱元璋笔下的“碧瓦朱楹,檐牙摩空,朱廉风飞,彤飞彩盈”的具体描述。
静海寺
在狮子山西侧有一座静海古寺,这座古寺始建于明朝永乐九年(公元1411年),是明成祖朱棣为纪念航海家郑和下西洋凯旋归来而敕建的。在敕建时,朱棣还赐了一块匾额,上书“静海”二字,意为四海平静。志书记载:“文皇命使海外,风波无警,因建寺,赐静海”。
因火灾和战乱,静海寺曾几次毁坏,几次重修,到全国解放后,它仅剩下几间僧房。静海寺是1842年6月签订的我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的中英《南京条约》议约的地方,是中国近代历史起点的标志,也是洪秀全的太平天国在寺内挖地道到仪凤门,炸毁城墙后攻进城的地方。1987年,南京市和下关区政府拨款在原址复建了一座占地628平方米的静海寺,后被辟为《南京条约》史料陈列馆。在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怀抱时,在南门入口处架设了一座“警世钟”,洪亮、深沉、幽远的钟声警示我们:不忘国耻。
天妃宫
狮子山西侧原有座规模宏大、规格极高的天妃宫。该宫始建于永乐五年(1407年),永乐十七年(1419年)重建,
![]()
玩咸亭
座落在狮子山东南半山腰,始建于明代嘉靖丙申(公元1536)年,亭边原有一个泉水潭,因“山上有泽”, 在
![]()
这篇《记略》的大概意思是:南京静海寺的东面就是狮子山,那里既有平坦的山地,又有起伏的丘陵,岩石突起。山上还有个小池子,池水清澈晶莹,我很爱这里的泉石之美。嘉靖丙申(1536)年,拟在小池的东面依山面水再造一个亭子,与池西边的旧亭子相配成一对。因“山上有泽”,在《易经》中是属于“咸”卦的,所以就取名为“玩咸亭”。这里泉水甜美,很可口;山石奇倔,赏心悦目;茂密的树木和修长的竹子,足以让你在这里游赏休息。站在亭子里可以看到这样的景色:远处钟山像龙那样盘踞在东边,长江象条白带环绕在西边。
![]()
古炮台
古炮台建于清代。现存道光二十五年,铸造“振武将军炮”一门,炮口直径十三厘米,重逾二吨。此炮时为金陵古城及长江防御之重要军备。占地约300平方米,坐北朝南,依山面海,居高临下,气势雄伟,两排兵房、弹药库相对,中间是大操场。操场两边古木参天,郁郁葱葱,富有生机。大炮台上也有哨楼。两侧翼蔽5余公里的土墙,基宽10米,顶宽5米,高2米。此墙用处有二:一为防止海水浸涌,起防潮作用;二为增兵防守之用。民国三十一年日军为了防范盟军飞机空袭,在乡内外埔、番婆两地建造飞机场,而在二地目前仍留下钢筋混凝土的防空古炮台,炮台顶端有用来攻击盟军飞机的炮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