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马踏湖位于桓台、博兴二县之间,这一带地势低洼,湖底海拔最高点9米,最低点6.5米,自西南向东北缓倾。东西长12公里,南北宽8公里,面积近100平
马踏湖最早叫平州。春秋时期称少海。传说齐桓公大会诸侯于湖区东侧的会城,重兵陈列,马踏地低,平地马踏成湖,故名马踏湖,又名会城湖。马踏湖湖内港港汊汊,碧水滢滢,2100多条渠道交织成网,四通八达,全长400多公里,湖区27个自然村落,村村靠湖,家家连水,户户通船,门前搭起小桥,院后泊着小船,小桥流水人家,如诗如画。湖面上绿水浮鸭,翠柳摇风,港汊迷离。驾船巡游,风趣天然。真是“苇堵渠尽疑无路,竹篙一点又一天。只闻笑语不见人,蒲苇深处有人烟”。
湖区风景优美,碧水滢滢,河道纵横,交织成网,芦苇荡、荷花塘一望无垠,而且名胜古迹众多,是天然的旅游胜地,素有北国“江南水乡”之美称。乘船湖上游,蒲苇夹道,绿波随风起伏,岸边绿杨垂柳,婀娜多姿,水中荷叶高擎、玉莲亭亭而立;水中鱼虾竞游、鸟翔于天水之间、蛙鸣于池畔草丛。游人若置身其中近听细波软语,远看水天共一色,一幅迷人的山水画卷。
马踏湖景色随季节转换变化不定,各有情趣。阳春时节,薄冰融化,苇蒲萌生,柳丝初绽,碧波蓝天,笑语欢歌,一派勃勃生机。盛夏,雨过水涨,
马踏湖景色迷人,物产丰富。湖中盛产藕、莲、蒲、苇和鹅、鸭、鱼、虾、蟹,以及各种可吃的野生食物。野生鸟类也有70多种。湖里产的金丝鸭蛋、白莲藕曾是历代奉给宫廷的贡品. 湖中产物,湖民最会吃,他们用莼芽、菰芽、蛤牙、毛蟹等能做出一百多种风味别具的特色小吃。如:炸荷花、莲子羹、泥鳅丸、鳞炸鲫鱼、辣子鲤鱼片、蒲白黄鳝汤等都是上好的名菜。湖上人家是最好客的,当七、八月荷花盛开之际,你泛舟湖上,质朴热情的湖民会用“糖拌花下藕”来招待你。那健壮结实的小伙子“扑通”一声跳下水去,三晃二摇采上玉白鲜嫩的小藕瓜,摘片荷叶一包,用拳头一砸,伸开来小藕瓜被砸个粉碎,主人接着伴上白糖,给你一把汤匙挖着吃吧。你开始一尝,当问你说像啥,会说像烟台苹果,再细一品又会说像青州大银瓜。
湖乡人用湖内的物产能做出百多种菜肴, 且四季各不相同。
马踏湖中还存有许多古迹名胜,鲁仲连故居、青冢、五贤祠、东坡亭等又为马踏湖增添了许多神奇的色彩。马踏湖已被辟为山东省重点旅游区。随着对湖区的开发,马踏湖将会变得更加秀美,成为旅游园地中一枝独具特色的奇葩。
马踏湖不光有风光秀丽的自然景观,而且还有历史悠久的文物古迹,如五贤祠、冰山遗址、徐夜书屋、仙鱼洞亭、会城遗址齐王阁等。
冰山遗址
冰山,原名青丘、青冢,又名清凉台。传说战国时某冬一天,
白莲藕
白莲藕是马踏湖中特产之冠。全湖有藕田近 4000 亩,白莲藕是春暖后植秧,六七月作藕,这时的藕当地人俗称 " 新藕 " ,它洁白如玉,鲜嫩甜脆。采片荷叶把藕包好,轻捶击碎,拌些白糖,吃起来爽心甜脆。冬季藕完全成熟,这时
金丝鸭蛋 自古以来,马踏胡上鹅鸭成群。金丝鸭蛋已负盛名。鹅鸭平素以湖中的蛤蜊为食,所产鸭蛋品质好,色香味独具特色。腌制蒸熟后,可见蛋青蛋黄相交处,有蛋黄油圈隔,似缕缕金丝绞缠,其味佳美,蛋油香而不腻,肉质砂不噎喉,金丝鸭蛋由此而得名。过去曾是皇家贡品。
湖区风味小吃 鳞炸鲫鱼、鱼丸子、蒲白黄鳝汤、酥鲫鱼、泥鳅汤、小鱼辣椒、糖拌白莲藕、清炸黑鱼、清蒸鲤鱼等,都具有特色。
五贤祠
五贤祠,祠址原名青丘。据历史记载: " 齐景公与晏子游于
光阴似箭,倏忽百年,青丘逐年增高,人们又叫青冢,后建清凉台。成为夏季纳凉胜地。到了晋武帝太康元年(公元 280 年),人们就在台上建起青凉寺,为祀鲁、颜二人(鲁是鲁仲连,颜是颜斶)而建。后来又到了宋初元嘉六年(公元 429 年)青凉寺倾圮,于青冢北侧冰山址基上建无欲亭。再到了明万历年间(公元 1440 年前后),因大水漂没无欲亭,改建 " 颜斶祠 " 祀颜斶。时历百余年,颜祠久废,以新城王氏为首倡建 " 三贤祠 " 。祀鲁仲连、颜斶、辕固。到了清同治三年(公元 1874 年), " 三贤祠 " 再次进行维修,新城王氏倡议将鲁仲连、诸葛亮、苏东坡塑像、颜斶、辕固立牌位。
五贤祠占地面积 2475 平方米,南北为 55 米,东西为 45 米,整个建筑包括大殿五间,东西相房各三间,钟楼、鼓楼和大门等组成,围绕一个庭院建造而成。格局均齐对称,构成显著的轴线。环视四周,肃穆庄重,整个设计风格,显示出继承中有发展,遵制中有变通,借鉴中善创新,因地造型,因型取势,因制定饰,简繁有序,落落不俗。
祠门面向南,门前有 5 级条石引步,檐下木制联栊, " 五福祥云 " ,透雕精细,立粉彩绘,栩栩如生。下嵌黑色横匾,铸了三个金黄行书大字 " 五贤祠 " ,这三个字是高启云书。门坊 4.2 米见方 , 檐高 4.95 米 , 脊高 7.45 米 , 五脊四阿 , 琉璃瓦覆盖 , 瓦当严整 , 脊蹲欧尾兽吻 , 飞檐四翘 , 左右两边各建耳房 , 卷棚顶 ( 外卷里不卷 ) 。耳房东西设院墙,墙两端各建二层四角小亭 , 二亭台基高峙 , 砖石主体 , 上面是木结构楼阁一层。亭顶彻上明造木构架 , 上覆琉璃瓦 , 高檐飞展 , 四角仰翘 , 横坊看板 , 雕饰富丽 , 造型轻巧 , 如果你有兴趣站在亭上眺望,天光水色 , 鲁陂鱼荡 , 尽收眼底。
主大殿五间,长 18.7 米,进深 10.2 米,脊高 9.2 米,檐高 5.65 米,
" 四世宫保 " 砖牌坊 " 四世宫保 " 砖牌坊坐落在桓台县新城镇城南村,张田公路南侧。始建于明万历四十七年( 1619 年),迄今已有近四百年的历史。该坊造型独特,气势雄伟、工艺精妙、古朴典雅,又因是我国唯一的砖结构牌坊,被专家称作 " 华夏第一砖坊 " 。" 四世宫保 " 砖牌坊是为表彰当时兵部尚书王象乾的。王象乾的王渔洋的伯祖父,也就是说,是王渔洋祖父的哥哥。由于 " 总督蓟辽 " 、 " 行边视师 " 、 " 威名著九江 " 、保卫明王朝有功,为万历皇帝特许而建成的,并追封三代,包括他的曾祖王麟(前颖川王府教授),祖父王重光(前贵州参潘),父亲王之垣(前户部左侍郎),为 " 光禄大夫柱国太子太保兵部尚书 " ,因此该坊称为 " 四世宫保 " 砖牌坊。
" 四世宫保 " 砖牌坊,面向南北,跨街而立,该坊为砖石结构,以砖为主。坊高 15 米,面宽 9.2 米 , 进深 3.3 米 , 占地面积约 30 余平方米 . 其形式为中间高 , 两边底的宫殿式样,它融建筑、雕塑、书法、绘画等艺术于一体,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又有重要的史研价值,该坊自下而上的构造是:最下面设基座,其基座横跨于大街两侧,由巨型方石砌成,分有上、中、下三层,每层四周均有精致的浮雕,底层雕有莲瓣;中层雕有云朵;上层雕有龙驹、麒麟、松鹿、弃狮、灵芝、行云等走兽和景物,姿态万千,栩栩如生,基座之上,开拱门三孔,中孔一洞大,横跨约 4 米,可以行人通车,左右两洞小,宽约两米,对称和谐。各门楣雕有二龙戏珠,活灵活现。尤其是拱门两侧,世石基座上雕刻的 8 尊石狮,分距前后两面,雌雄各 4 ,各见情态,生动活泼。雄狮是按锈球,回首张望,雄姿勃发;雌狮抚抱幼狮,俯首凝望,极尽母爱之情。中间大拱门之上,镶嵌有上、下两块横幅石匾,下为叙功匾、镌刻着王氏祖孙四代的名玮、职衔和诰赠。叙功匾以上之匾额,镌有 " 四世宫保 "4 个大字,字体端正,笔力遒劲,相传是明代大书法家董其昌书写。关于董其昌为砖坊题字一事,有一个 " 一字值千金 " 的动人故事,至今
据历料记载,王象乾被恩准建造 " 四世宫保 " 砖坊,深感荣幸,为使该坊更加增光添色,特意聘请当时的著名书法家董其昌为坊题字,并馈赠 3000 两银子作酬谢。董其昌深明王氏意图,便郑重地用楷书写出下了匾额 " 四世宫保 "4 个大家和前后楹联,当天傍晚,董在王家的花厅前漫步,闻听有人说话,躲在一旁听,原来是王家子弟正在纷纷议论: " 都说董其昌书法好,号称 ' 书画双绝 ' ,看来,论写楷字还不如洞庭(王象咸)呢, 3000 两银子花得冤 " 。董听了这些闲言碎语,非常气愤。翌日,即告辞王家说,到济南门生处玩几天,然后回归故里,王家送走董以后,打开题字一看, " 四世宫保 " 中却少了 " 宫 " 字,连两幅楹联也不见了,王象乾十分焦急,使派叔弟王象春奔赴济南请董补写 " 宫 " 字,不料,董已离济而去,董的门生翻着脸说: " 何不叫府上子侄补写一字呢? " 王象春闻听话中有因,经过再三请求,董的门生才讲明原委,并说: " 恩师路过寒舍,留下一 ' 宫 ' 字,不知府上用得着否?如需用时,还再需出 1000 两银子。 " 王象春得知董其昌听了闲话,故意带走,只因 " 千金易得,一字难求 " ,于是,立即从济南筹措了 1000 两银子,换回了 " 宫 " 字。两幅楹联只好另请别人书写,不过上述所讲仅是传说,没有史料佐证,还有说是万历皇帝朱翊钧所写,到底这 " 四世宫保 " 四个大字出于哪位大家之手,至今还是迷,还待专家学者进一步验证。
该坊前后横幅石匾的两侧均有浮雕楹联,是隶体书法,楹联上端都注有 " 玉音 " 二字,下端皆有精雕莲花承托,在楹联四周和石匾上下雕刻着精致的飞禽走兽,山水花卉,其中有浮雕,有的园雕,有的透雕,皆精雕细刻,技艺精湛,另外,在该坊外侧前后两面围柱上雕有精彩的古代人物,二老二少。分别是王麟、
该坊之顶部雕砌飞檐斗拱。透雕花脊,瓦当齐整。顶端大脊 8 跑,每跑 2 兽,高踞瓦脊。双层飞檐,檐角凌空高翅, 8 个檐角悬有风玲,风吹摇动,叮当作响响彻云霄。瓦脊成垄,顶脊中间雕塑着 " 麒麟驮宝瓶 " ,造型精美,居于坊颠,颇具特色。坊之檐下正中,前后两面砌一块镶嵌花边的竖式匾额,上镌金色 " 圣恩 " 二字,表明该坊为御建。
" 四世宫保 " 坊牌坊整个建筑,造型别致,独具风格,古雅秀丽,雄伟壮观,凡观者无不叹为观止,流连忘返,充分体现了桓台劳动人民高超的建筑技艺,也为建筑史上添下了绚丽多彩的一笔, " 四世宫保 " 砖牌坊早在一九九二年就已列入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桓台县一大旅游景观。
从桓台县城出发,车行二十余公里,即可临近湖区。放眼望去,处处是连片的深沟大台田,齐齐整整,碧水相隔,宛如一个巨大的棋盘。仔细一看,大台田台上有作物,台下流碧水,水中游鱼虾,处处洋溢着湖区人民的诗意和创造性。由于近年气候干旱,水资源匮乏,湖区调整种植业结构,连片种植了旱藕,逢夏日,台田之上是一片花的世界,绿的海洋。
踏上湖区所在的起凤镇,这里是全国小城镇建设的样板。宽阔的柏油路两旁,一排排、一幢幢小楼沿街而立,其中有飞檐斗拱、雕龙画栋的古典式建筑,更有现代化的“小洋楼”,其造型各异,各具特色,让人目不暇接,赞赏不已。从中可领味湖区人民新的生活、新的风貌,亦可领略建筑之乡工匠们的高超技艺。
进入湖内,这里有多处站点,有小船可乘,可畅游全湖,领略“苇堵水曲疑无路,竹篙轻点又一村”的奇妙景象。畅游其间,有莲花可赏,有白莲藕可品,有众多的湖中美味供你享用。 |